原標題:安丘市聚集資源要素,發展一鎮一特色、一片一産業 15個鄉村振興片區興産業富農民
近日,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公佈2024年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産基地(建設期)名單,“安丘市全國綠色食品原料(穀子)標準化生産基地”榜上有名。該基地核心區即位於“安丘天路·詩畫泉鄉”示範片區內。作為片區內的主導特色産業,輝渠小米(穀子)栽植在海拔330米至380米的古火山梯田上,每斤售價高出普通小米3倍。
“安丘天路·詩畫泉鄉”示範片區依託梯田自然生態優勢,建設了萬畝輝渠小米種植基地,發展獲鹿山谷、半畝山塘等文旅新業態,帶動黃石板坡村等6個村發展農文旅産業,年接待遊客20余萬人次。
近年來,安丘市把示範片區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抓手,聚集資源要素,發展一鎮一特色、一片一産業,以特色産業帶動鄉村全面振興,實現農民富、産業興、鄉村美。
“我們把片區作為集聚優勢産業、有效聯農帶農‘主路徑’,通過整合要素資源、挖掘片區特色、發展主導産業,一體帶動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在産業資金投入上避免投入碎片化,在特色産業發展上規避同質化,在産業鏈條延伸上避免單一化。”安丘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孫海龍説。
該市繪製全市片區建設規劃圖,編製片區主體集中培育表、項目集中實施表,推動農業園區、龍頭企業等六類主體向片區集中,15個片區覆蓋村莊129個,今年整合涉農資金項目過億元,謀劃重點項目60余個。
農業主導産業是片區的支柱支撐,安丘市引導各鎮街因地制宜,走土特産的發展路子,推動種植生産、精深加工、流通行銷、品牌推廣有機融合、轉型升級。
“我們重點打造‘汶水紅·淩河韻’片區,圍繞大姜種植加工,主打生態高效農業,在全國率先實現紅芽姜反季節種植,畝均收入達25萬元。”淩河街道黨工委書記王振堂説,片區內培育東方紅、匠造等農業企業、農場35家,帶動西儒林村等10個村,發展姜蔥等出口基地5.5萬畝,實現片區及周邊36個村年均增收50萬元,助力6400農戶年增收9600萬元。
以特色産業為主導,村莊聯建、資源抱團支持片區建設,打通農文旅鏈條,更好帶動村莊建設、農戶增收。該市的“桃梨芬芳·青雲田園”片區,以西許戈村為核心,依託許戈農村社區黨委成立片區聯合黨委,盤活整合西許戈村等11個村資金、人才、土地、生態資源要素,推行“聯合黨委+聯合社+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
“11個聯建村通過資金入股成為‘合夥人’,集中流轉土地2072畝,發展千畝梨園、家庭農莊、田園綜合體30多個。6個村由原來的貧弱村實現年村均增收100余萬元。”安丘市大汶河旅遊發展中心黨委書記、主任孫學文説。
以片區為引領,安丘還有序開展和美鄉村建設,推動和美鄉村由表及裏、形神兼備、全面提升。“十里桃鄉·雀舞紛呈”片區,以省級和美鄉村十字路村為核心,建設十字路村、老管公村等省級和美鄉村4個、市級和美鄉村8個,將管寧文化園、馬寨拾光裏、鳳舞山孔雀園等亮點業態穿珠成鏈,帶動片區12個村全面提升,從“一域興”向“全域興”延伸。
目前,安丘市一體規劃創建了省市級銜接鄉村振興集中推進區、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範區等鄉村振興片區15個,探索形成了出口産業集聚、文旅融合拉動、和美鄉村發展等可推廣可複製類型8個,實現了片區建設以點帶面、連片起勢的發展態勢。
今年前三季度,安丘市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增長4.9%,居濰坊16縣市區第2;食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0.4%,拉動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6個百分點;爭創為全國首個良好農業規範整建制推進試點市。(大眾日報記者 都鎮強 通訊員 趙言 宋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