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提質富民 鄉村振興再加力
2月25日,淄博市委農村工作會議召開,為今年“三農”工作指明方向和路徑,大力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吹響淄博市鄉村振興再加力的號角。
春臨大地,耕啟豐年。淄博市157.92萬畝冬小麥即將進入返青季,鎮壓、澆水、施肥等小麥春管工作陸續展開。2月25日,在桓臺縣索鎮街道睦和村大片麥田裏,種糧大戶胡治勇正在安排機械進行小麥鎮壓操作。“今年,比去年多種了50多畝,達到1370畝。”胡治勇告訴記者,為提升單産,他搶抓農時,努力做好春管工作,計劃用三四天時間完成小麥鎮壓操作,然後澆水施肥。“如今,90%的麥田都採用精準滴灌,量少次多,實現了節肥增效。”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淄博市全面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健全糧食生産支持政策體系,堅定不移保面積、提單産。“從2月3日至今,禾豐種業育種加代溫室中已收穫4000余行二代材料、近1000份雜交組合,並已實現在育種基地的大田種植。”淄博禾豐種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朱俊科作為企業代表,在會上發言時十分激動。他表示,育種加代快速選育技術是小麥智慧育種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正由“經驗育種”向“數據育種”轉變。研發好種子,增産中國糧,是禾豐種業的使命。
科技給農業插上騰飛的翅膀。今年,淄博市將深入實施種業提升工程和農業良種工程,完善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深入實施農機裝備補短板行動,加快發展冷鏈物流和智慧農業,以高水準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引領支撐農業農村現代化。
“‘國家農村改革試驗區’是淄博的金字招牌。我們正積極開展‘農業全産業鏈數字化集成應用創新體制機制試點’任務,助力打造6條‘鏈通數融’特色産業鏈,加強數字技術在産前、産中、産後的應用,探索數字化全産業鏈整體解決方案。”中國農業科學院數字農業農村研究院(淄博)院長劉淑艷表示,今年,將全力爭取國家數字農業裝備協同創新分中心等國家級科創平臺落戶淄博。同時,做好“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增值文章,助力龍頭企業提質增效。
2025年,淄博市還將聚力推動鄉村産業優化升級,做好“土特産”文章,積極發展農産品加工業,重點培育一批行業領軍企業,加快農業優勢産業全鏈條數字化轉型升級,推動一二三産融合發展,形成數字農業集成應用整體解決方案,把産業鏈增值收益更多地留在縣域、留給農民。
今年春節以來,周村區城北路街道沈家村,一幅高10米、寬8米的哪吒主題墻繪走紅,引來眾多本地市民和外地遊客打卡,為當地和美鄉村建設助了一把力。
“今年,將新建4個省級鄉村振興片區,總投資4億元。”淄博市農業農村局鄉村建設促進科科長趙慶欣介紹,淄博市將深化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堅持片區化推進,著力提升鄉村産業發展水準、鄉村建設水準、鄉村治理水準,努力在農業強省建設中“走在前、挑大梁”。
産業興,鄉村富。淄川區龍泉鎮和莊村聯合周邊7個村,深挖閒置、低效利用的資産資源潛力,多途徑盤活閒置廠房、“僵屍”企業所佔土地等資源,近年來,投資1000萬元建立了“菌棒廠”,建設5500平方米的菌棒生産車間,“共富公司”年收益達200萬元,帶動了8個村增加村集體收入150萬元。
今年,淄博市將深化拓展全國農村産權流轉交易規範化整市試點任務,以更實舉措加強農村“三資”監管,探索通過資源發包、物業出租、居間服務、經營性資産參股等方式盤活集體資源,著力構建産權明晰、分配合理的運行機制,提高集體經濟收入和服務帶動能力,賦予農民更多財産權益。
朝著農業基礎更加穩固、農村地區更加繁榮、農民生活更加紅火的目標,淄博正奮力前行。(淄博日報記者 桂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