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職教賦能,非遺呈現“年輕態”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沾化棗木雕刻第五代代表性傳承人丁國勇(左二),現場給職業中專的學生演示棗木雕刻技巧。
3月1日是農曆二月二,濱州市傳統工藝匯在惠民縣皂戶李鎮火把李村開幕。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活動增加了一項賽事——濱州市非遺職業教育技能大賽,吸引了濱州市13所職業院校參與比賽。
活動中大量年輕人、“年輕態”作品的出現,讓人看到了兩者碰撞出的火花。由濱州市技師學院帶來的非遺剪紙服裝展示成為焦點。兩名學生身著“龍鳳袍”在現場展示,服裝、頭飾和手裏的雨傘、折扇都帶有鮮明的非遺剪紙元素。這一組作品出自該學院經貿係剪紙社團師生之手,是非遺剪紙與服裝設計的一次跨界合作。
“在非遺進校園基礎上開展産教融合,是我們今年的一項重要工作。”除了“龍鳳袍”,濱州市技師學院老師還重點介紹了他們帶來的各種“小玩意”。展臺上,帶有剪紙元素的小飾品在保留傳統風格基礎上融入了更多現代元素——不銹鋼或熱塑材質、鐳射切割、萌趣造型……傳統與現代元素的碰撞,讓這些“小玩意”俘獲了不少年輕人的心。
從小學到高職,持續多年的進校園工作給非遺注入了年輕血液,也讓其融入了年輕基因。作為惠民縣的非遺代表性項目——惠民泥塑這幾年的變化也是有目共睹。傳統的惠民泥塑題材是娃娃,如今的惠民泥塑娃娃早已不再局限于過去的造型和色彩搭配。在惠民泥塑從業者杜增香的作品中,一對男女造型的娃娃梳著朝天辮,穿著中式服裝,無論是造型還是色彩都更貼近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在杜增香的網店裏,這對娃娃賣得很火。
近年來,惠民縣通過搭平臺、育人才、拓産業,積極探索職教賦能非遺傳承保護新路徑。各項工作開展以來,新增非遺職業技能人才3600余人,非遺相關産業年交易額達3.35億元。其在促進非遺傳承與職業教育互促共榮方面的一系列做法,得到了濱州市委、市政府的肯定。
“非遺的傳承問題不是單純靠保護就能解決的,根本的是要讓非遺與更多年輕人産生關聯。”天津泥人張彩塑工作室副主任劉從越認為,非遺與職業教育的結合,不但為非遺的傳承開闢了一條新路,更讓越來越多的非遺代表性項目貼近年輕人群體。
惠民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藝術設計與製作專業的學生帶來了融入現代設計元素的木版畫,作品既保留了傳統木版年畫的木刻工序,又引入了電腦設計製圖,再加上年輕人對美的表達,最終出來的效果讓人眼前一亮。今年,該校專門給文化藝術系騰出一棟教學樓作為非遺傳承工作基地,啟動非遺代表性項目電商平臺運營,把師生的非遺作品推向互聯網市場。(大眾日報記者 韓凱 通訊員 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