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至16日,“機遇中國·活力山東”國際攝影季——世界百位攝影大師走進齊魯大地第二季活動首站來到“江北水城·兩河明珠”聊城,走進東阿阿膠集團、山陜會館、光岳樓、臨清東宛園風景區等地進行拍攝,用鏡頭捕捉聊城的歷史韻味與獨特風情。此次活動邀請了來自國際攝影藝術聯合會及20余個國家的百位攝影大師齊聚山東,以鏡頭為媒,深度記錄山東的自然風光、經濟發展、城市風貌、文化傳承和百姓生活。
在聊城,攝影師們于5月15日走進東阿阿膠集團,在中國阿膠博物館與阿膠世界體驗工廠開啟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博物館內,1200余件文物與11個主題展廳串聯起阿膠從古至今的演變歷程。攝影師們以特寫鏡頭聚焦斑駁的古代制膠器具,動態捕捉模擬實景的古代工藝場景,光影之間盡顯匠心傳承。
攝影師們在聊城拍攝 供圖 國際攝影藝術聯合會中國辦事處
5月16日,攝影師們走進位於聊城市東昌府區東關古運河西岸的山陜會館,在這裡,攝影師們用鏡頭記錄了精美的木雕、磚雕、石雕以及獨特的建築佈局。山陜會館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會館不僅融合了山西、陜西等地的建築特色,還蘊含著豐富的商業文化和歷史故事。會館見證了聊城作為京杭大運河九大商埠之一的輝煌歷史。
攝影師們在聊城合影 供圖 國際攝影藝術聯合會中國辦事處
坐落在聊城市東昌府區古城中心的光岳樓是聊城的標誌性建築,自古享有“雖黃鶴、岳陽亦當望拜”之美譽,並於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攝影師們來到了光岳樓前,穿梭于樓內各個樓層,仔細端詳著精美的木雕、磚雕與彩繪,從不同角度拍攝了其建築外觀、內部構造以及在現代城市背景下的獨特風貌,通過鏡頭展現光岳樓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與獨特的建築魅力。
光岳樓為四重檐歇山十字脊過街式樓閣,由墩臺與主樓兩部分組成,通高33米。其四層主樓係全木榫卯結構,由32根金柱(古建築術語中 “金柱” 特指位置)分為內外兩槽排列,支撐起穩固整體,柱列分佈特點與宋朝《營造法式》極為相似,是宋元建築向明清建築過渡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現存古代建築中最古老、最高大的木構樓閣之一。
攝影師們在聊城合影 供圖 國際攝影藝術聯合會中國辦事處
登上光岳樓頂層,攝影師們俯瞰聊城古城全貌,青磚灰瓦的民居錯落有致,護城河如一條碧綠的絲帶環繞四週。他們紛紛架起相機,用鏡頭記錄下這如詩如畫的古城風光。
活動中,攝影師們還走進了位於聊城臨清市的臨清東宛園風景區,漫步在東宛園,攝影師們瞬間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園區內,亭臺樓榭錯落有致,飛檐翹角盡顯古韻,仿佛將攝影師們帶入了臨清明清時期繁榮昌盛的古城。這裡再現的運河文化、商業文化和市井文化,如同一幅時空交錯的精美畫卷,在攝影師們的鏡頭下徐徐展開。
在遊覽過程中,攝影師們觀看了《運河喜事》大型實景演出、大型夢幻燈光秀等。攝影師們穿梭在人群中,用鏡頭定格精彩的瞬間。
除了古建築與自然風光,聊城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同樣是攝影師們關注的焦點。在聊城的最後一站,攝影師們的鏡頭聚焦了東昌葫蘆雕刻、東昌府木版年畫及東昌毛筆三大非遺項目,以鏡頭為筆,記錄下聊城匠心傳承的動人瞬間。(文 郭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