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麥田裏,駐村幹部學到什麼(幹部狀態新觀察·走進一線探作風)——山東淄博市桓臺縣起鳳鎮起南村駐村幹部參與夏收的一天
蘇婷(右)與村支書魏銳祚了解夏收情況。魏美新攝
剝好煮雞蛋,再熱上一碗稀飯,便是一頓早飯。匆匆吃完,蘇婷跨上電動車,往麥田駛去。
雖説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已是第三個年頭,但到了夏收時節,蘇婷還是放心不下。
麥田裏的事,是蘇婷最看重的事。這段時間,她幾乎天天泡在地裏。
2023年,山東淄博市委組織部在全市範圍內選派145名駐村第一書記,在淄博市農業農村局擔任科長的蘇婷毫不猶豫報了名。當年10月,她被選派到桓臺縣起鳳鎮起南村擔任第一書記。
不遠處,幾臺大型聯合收割機漸次駛過,成熟的小麥經過脫穗、分離,如雨點般傾卸到運輸車上。蘇婷順手從地裏撿起幾顆麥粒搓了搓:“老魏,今天收麥子還順利不?”
“這機器可比往年利索多了!”轟鳴聲震耳,在地裏收糧食的村民魏秀玉一邊吆喝一邊向蘇婷招手,“3台收割機同時作業,效率高。”
到麥田裏學什麼?學怎麼從細節裏找問題。
去年,村裏的收割機偶爾出現秸稈卡住刀片、輸送帶等關鍵部件的情況,對整體機收效率産生影響。上個月,蘇婷與當地的機收隊伍提前對接,聯繫3台智慧收割機在麥熟後第一時間進場收割,智慧收割機在田間按規劃路徑自主有序作業,機收效率提高到每小時20畝以上,不漏割、不重割不説,機收損失率還保持在1%以下。
機收高效,源自準備充分。為確保夏收順利進行,蘇婷和村支書魏銳祚一道提前組織30多人成立農機應急志願者服務隊,積極統籌收割機參與夏收工作。
到麥田裏學什麼?學怎麼把群眾的話聽進心裏。
“機收高效,糧食儲存條件也改善不少。”田間地頭,魏秀玉開心地向蘇婷分享夏收新變化,“小麥儲藏不再是俺的心頭事咯。”
“咱村民用著放心舒心就成!”上午10點半,話別魏秀玉,蘇婷趕往村裏去年投入使用的智慧風乾倉查看,“這可是俺們村的儲糧新把式。”
新把式源自村民的集思廣益。
2023年剛到村,蘇婷組織部分黨員多次到地裏跟村民交流。“咱村的麥子品質是好,就是……”70多歲的村民魏祖祚欲言又止。
“叔,您有啥意見建議就放心提。”蘇婷鼓勵他説,“只要對大家有益,村‘兩委’一定好好研究。”
魏祖祚實話實説:“就是小麥的儲存環境能再得到改善就好了。”前幾年,起南村建起烘乾塔,但烘乾後小麥儲藏過程中面臨的除濕風乾問題沒有得到徹底解決。
蘇婷説:“群眾提出了問題,就要想方設法去辦,不只是盡力而為,而是要竭盡全力。”蘇婷帶著村幹部外出學習小麥儲藏經驗,輾轉山東農機展、長江糧機公司等多地考察,每次回來,包裏都鼓鼓囊囊,塞滿學習材料。
結合村子的産量實際和專家意見,村“兩委”決定在村裏建設4座智慧風乾倉。為此,蘇婷連續修改5版設計方案,又請來糧食貯備專家現場給村民答疑解惑,並爭取到90萬元資金。去年開始,4座智慧風乾倉投入使用。
來到智慧風乾倉,村民們正將地頭收穫的麥粒通過傳輸帶裝進倉裏。“以前存糧儲糧還得看天氣,現在動動手指就能搞定。”觸摸溫控屏,糧倉管理員劉玉翠介紹。“玉翠,咱可要打起精神來,隨時關注倉內的環境變化,確保糧食安全歸倉。”蘇婷叮囑。臨近中午,顧不上吃口午飯,蘇婷挽起袖子,抄起一把木鍬,跟村民一起忙活起來。
到麥田裏學什麼?學如何錘鍊好作風。
下午兩點半,一陣急促的電話鈴打斷蘇婷的午飯:麥地裏,一台收割機出現故障,無法作業。挂斷電話,蘇婷一邊聯繫維修人員一邊趕往現場。蘇婷説:“雖然有些技術我也不懂,但我努力當好‘農田應急員’,隨叫隨到。”
夏收是大事,村裏黨員齊心協力,擰成一股繩。黨員魏蕃濤自發承擔起巡田管護的責任,確保應收盡收,不落一戶,“村幹部衝鋒在前,俺也得出份力”;魏銳祚則帶領村裏的黨員開展火情巡查工作,“要抓好安全工作,為豐收做好安全保障”;黨員田宜瑾中午走進村裏的長者食堂洗菜幫廚,“別人在地裏忙活,我就在這兒多幹點,讓老人吃得營養、吃得開心。”
6月14日,村裏的1400多畝麥田喜獲豐收。夏收結束後,蘇婷又和村民一道播種下玉米種子。望著澆灌後的田地,蘇婷和村裏的下一項計劃也要開始了:爭取今年新上一條麵條加工生産線,發展食品深加工産業。
晚上8點鐘,蘇婷回到住處,來到書桌前,攤開駐村筆記。這本駐村筆記,見證著村子的變化:村裏開始推廣山東省農科院小麥、玉米優質品種,糧食畝産連年提升;旱廁糞污轉化為有機肥,土壤有機質提升2%……
“土地不會辜負汗水,就像麥穗永遠朝向太陽。”駐村第一天,蘇婷寫下自己的願景,“建強農業産業鏈,助力起南村實現鄉村全面振興。”500多個日夜過去了,如今,這份承諾正在兌現。
幹部感言
行走在麥田裏,口袋震動,我掏出手機,螢幕上彈出同事傳來的好消息:村裏合作社與淄博市供銷社達成合作,成為淄博市供銷社旗下平臺供應商。我們的努力,終於得到了回報。
去年起,淄博在全市範圍內推行“村村都有好項目”計劃。我們起南村糧食産量高、品質好,村“兩委”就決定深入發展麵粉加工産業,帶領村民增收致富。今年以來,我與村幹部報名參加山東省內近10場食品展銷會。小麥到底好吃不好吃,還得靠味道説話,我乾脆帶著蒸籠參展,在現場捍麵、和面,蒸饅頭給顧客品嘗。味蕾被俘獲,訂單自然來。
吃在嘴裏,甜在心裏。如今,起南村“萬元糧”系列麵食産品已進駐6個電商平臺,去年以來,帶動村集體增收超過40萬元。
——山東淄博市桓臺縣起鳳鎮起南村第一書記蘇婷(人民日報記者 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