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奉賢首度結合大調研推出新任公務員蹲點式培訓,讓年輕幹部與農村群眾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幹在一起 年輕幹部浸潤式體驗,先了解農村再服務農村
年輕幹部陳韻(右二)現場調研村民對於發展鄉村旅遊的態度。 (均 資料)
7月16日下午,從奉賢區政府大院駛出8輛巴士,在路口的交通信號燈前次第排開。車上坐著76位身著紅馬甲的年輕人,平均年齡不到28歲,90後佔三分之二,他們是奉賢今年新錄用的公務員。接下來的一週,他們要按小組分赴南橋、奉城、四團、柘林、莊行、金匯、青村、西渡8個街鎮17個村,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浸潤式體驗農村生活。
上海各區歷年都會組織新任公務員實踐培訓,幫助年輕人儘快完成角色轉換,提升基層工作能力。然而,隨著“最不熟悉農村的”90後走上公務員崗位,遠郊奉賢以農村工作為主的基層事業面臨新的挑戰:幹部缺乏鄉村體驗、認知,他們能否服務鄉民、振興鄉村?日前,奉賢首度結合大調研推出新任公務員蹲點式培訓,讓年輕幹部與農村群眾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幹在一起,先了解農村,再服務農村。
當路口的信號燈跳轉成綠色,這些滿載憧憬的巴士四散而去,奔赴各個村鎮。一場特別的鄉村之行就此拉開帷幕。
“一把火”難倒年輕人
到達柘林鎮迎龍村的第一個晚上,沈嘉俊睡了個好覺。入住姜阿婆家的二樓小屋,“不到20時,就看不到周圍的燈光了”。以種植業為主的迎龍村村民習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夜晚生活裏沒有手機、沒有電腦,也沒有各種娛樂場所,沈嘉俊推開窗,看到了久違的滿天繁星。
根據安排,76名學員2至3人一組,分別住進當地村民的農民房或動遷房,租金則由區政府統一支付給相應的村民。次日一早,天色未亮,姜阿婆便和老伴下田去了。只不過種了5畝韭菜,60多歲的老倆口卻每天早出晚歸悉心打理。沈嘉俊感慨:“原來現在的村民還是這樣淳樸而勤勞。”
入村的年輕幹部每天的安排滿滿噹噹:做一頓灶頭飯,幹一次田頭活,當一天村幹部,記一本調研日誌,完成一個調研課題……進駐莊行的年輕幹部徐丹雯説,時間表上每項任務、議題都具體到幾時幾分,“除了要和村民打成一片,體驗他們的生活場景,還要和鎮裏、村裏的基層幹部一起完成日常工作”。
這天的任務之一是“做一頓灶頭飯”,即用鄉下常見的土灶頭燒一桌菜。奉賢此次聘任的年輕公務員絕大多數是奉賢本地人,小時候在爺爺奶奶家都見過灶頭,可真要用,他們卻無從下手。進駐金匯鎮金星村的韓兆寅如今説起生火堆柴頭頭是道:“幹柴點好放進去,再開鼓風機。如果要滅火,把鼓風機一關就行。”可任務當天,小組的成員在灶頭後鼓搗了好半天,才把火點起來,“搞得屋裏煙熏火燎的”。沈嘉俊則從姜阿婆那兒學到更奏效的辦法:先用小樹枝引火,火勢旺了再把大木塊放入灶膛,這樣可以燒得更久。
在莊行鎮潘墊村一處宅基的灶間,年輕幹部們圍著一口灶臺七嘴八舌沒了主意。“生火是要用秸稈的。”“可房東奶奶剛才説了,家裏沒秸稈。”“那我們找點硬紙板燒?”“試過了,一燒完火就滅。”“乾脆去請會燒的人來……”半小時後,在當地聯絡員的幫助下,灶間裏燃起第一把火,一個個小菜相繼出鍋。
莊行組的指導老師杜學峰説,組裏10位年輕公務員分工明確,有的去鎮裏買回新鮮蔬菜;有的自始至終窩在灶頭後扇風,汗如雨下;有的手持大勺,水準不局限于番茄炒蛋,做出了一道道高難度的葷素菜肴。“儘管生活經驗還不夠,明明只有10個人,卻燜出一鍋足夠50個人吃的米飯,但凡事積極肯幹、不怕吃苦,還是讓老一輩人刮目相看”。
村裏啥時候能通路燈
第三天晚上,借住在動遷房莊行新苑裏的年輕幹部陳韻真切感受到農村和城市的區別。“村民住進動遷房,似乎過上了和城裏一樣的生活。可實際上卻不一樣:屋裏陳設簡單,熱水器也忽冷忽熱。晚飯過後不捨得開空調,習慣拿一把蒲扇三三兩兩坐在樓下空地乘涼。幾天的入戶調研,老百姓提及最多的是希望提高農保、鎮保待遇。”農村生活,並不是想像中的閒適、安寧。村民的需求,也並不止于居住條件改善。“他們特定的生活習慣應該被尊重。他們最大的心願是錢袋鼓起來”。
根據莊行鎮潘墊村現有的鄉村旅遊業發展基礎和稟賦,陳韻所在的小組利用駐村時間,訪談了當地81戶農民,線上統計270份問卷,與當地旅遊、規土、農業等各職能部門座談,很快拿出一份有關鄉村旅遊發展的對策研究,建議當地進一步優化旅遊産品供給,因地制宜落實土地政策等。這其中,提升農副産品附加值、整合串聯特色旅遊資源等具體做法具有可操作性。離村之前,小組成員還集資給村裏一戶特困家庭買來一床急需的空調被。陳韻説:“我們非常想為當地老百姓提高生活水準做些事情,這會是一個開始。”
當天,四團鎮小組的鄔俊傑帶著小組成員去拾村村的合作社走訪,見大棚裏有村民在摘蔬菜,擼起袖子便往裏走,“幹了20分鐘,渾身濕透,頭暈眼花”。鄔俊傑説,村民從早幹到晚,掙的錢不多,卻很拼。“我終於理解他們為什麼會為一點點訴求就反復上門。歸根結底,村民不富裕。作為基層幹部,我能做的是換位思考,今後多站在他們的角度想問題。”
經歷三天“太陽一落山便黑燈瞎火”的沈嘉俊終於坐不住了,他主動找到迎龍村的村書記問:“村裏什麼時候能通路燈?”
位於奉賢西端的迎龍村並不富裕,村鎮之間僅有一條四五米寬的村級道路,周邊公共設施較匱乏,“白天出門買菜,我足足走了4公里才到菜場;周邊可供休閒的活動場所也找不到”。最要命的是村裏未通路燈。“晚上出門黑漆漆的,村民很難有夜間生活。”當得知明年之前全村會完成路燈鋪設後,沈嘉俊長舒一口氣。“別看只是這點光明,村民可以走出來跳跳廣場舞、散散步,獲得感會提升很多”。
當晚的入戶調研中,徐丹雯被村裏一位老奶奶拖住了,她拉著徐丹雯看自家的後院:“你瞧,我這裡養些鴨子是不是挺好的?白天它們去附近的河裏游水,多有田園味道呀。可是村裏規定我的養殖數量,不讓超過十隻,你説應不應該?”這樣的問題,徐丹雯過去從未想過。“事後我也反思,我們在制定一項工作方案、推進目標時,是不是忽略了基層的感受和推進的可行性?如果能結合農村實際,在佈置工作時,多給予基層一些指導,也多給基層一些反饋的機會,或許情況會變得不一樣。”
黨群關係可以這樣處
“農村的特點就是忙,一個月裏有一個完整的休息日就算萬幸了。”駐村第一天,金星村負責聯絡接待的90後村幹部徐堃説了這樣一句話,讓韓兆寅記憶深刻。
在“當一天村幹部”任務中,她特地觀察了村委會的每位工作人員,總算明白什麼叫“腳不沾地”。“早上8時,村幹部就陸續到辦公室了。一部分留在窗口接待群眾,一部分騎電瓶車下鄉,一直忙到傍晚。如果遇上群眾來訪不肯走,村幹部就一直陪著,陪到村民離開才算下班”。
這是村委會工作的常態。沈嘉俊在迎龍村駐村7天,幾乎連村書記的面都沒見著,“他一直在外面跑”。
在莊行鎮東風村,5名年輕公務員在體驗“當一天村幹部”時,正好趕上該村班子換屆選舉,“就為了列印選民證、切割、蓋章、名單匹配,我們弄了整整兩個下午”,幾位組員越幹越迷惑,越幹越沮喪。他們發現,選舉前後的諸多事務完全可以用現代化手段來替代。“就拿名單匹配來説,可以在EXCEL里拉出兩張表格核對,而手動的蓋章也可以改為電子印章,直接列印出來,可以減少很多人力成本。”
事實上,不僅在東風村,幾乎周邊所有村鎮在處理選舉過程中産生的事務性工作時,都靠人力完成。更有效率的辦法,難道村幹部們不知道嗎?“知道,但基層工作太繁忙,比起花時間創新思路、創新操作方式,倒不如‘墨守陳規’更方便。村幹部恐怕該減減負了。”陳韻説。
韓兆寅駐村的幾天裏,發現村幹部徐堃常去她借住的顧奶奶家做客。韓兆寅打趣:“是因為奶奶做的飯好吃嗎?”可她漸漸發現,“為了讓顧奶奶高興,徐堃從來不會駁她誠摯的邀請。”好客的顧奶奶和善解人意的徐堃在用彼此的方式善待對方,這是年輕基層幹部和老百姓打成一片的獨特手段。
80後鄔俊傑是本次駐村隊伍中的“老大哥”,有著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看著嘴甜的90後弟弟妹妹“對著村民一口一個爺爺奶奶地叫著,哄得老人家特別開心”,鄔俊傑還是感到訝異,“原來黨群關係可以這樣處”。鄔俊傑説,“以前聽聞焦裕祿兩年時間跑遍蘭考縣,和老百姓同吃同住,處得像一家人一樣,總以為不可複製。而今看來,幹部和老百姓間的關係,沒有最親密,只有更親密。基層工作沒有捷徑,只能勤跑跑。”
年輕幹部們的決心
住在金星村的最後一晚,顧奶奶給韓兆寅和同伴做了梅幹菜烙餅。“餅皮脆脆的,餡料鮮香,外面買不到這樣好吃的餅。”“那你就常來。”顧奶奶説。
7天裏,76名新任公務員奔忙在一線,問計於民、問需於民,共計深入走訪村居民280余戶、企業16家、20余個部門和社會組織,收集問題及建議195條。而奉賢區委副書記王霄漢卻對年輕人提出更高的要求,他認為,蹲點大調研工作雖取得了一定實效,但也暴露出學員們在工作作風、工作能力和工作方法上的一些不足。
一是工作作風還不實。這次蹲點調研各派駐單位都高度重視,學員住在老百姓家中,生活上安排得比較週到細緻,可還有個別同志抱怨住得差、吃得差,工作和生活條件艱苦。二是工作能力還有欠缺。表現在依法辦事、解釋政策、化解矛盾、溝通協調等方面尚有欠缺和不足,在今後的工作中,還要注重向老同志、有經驗的同志虛心學習,不斷豐富基層工作經驗,提升工作能力,進一步提升與群眾打交道和處理複雜問題的能力。三是政策把握還不足。調研中,老百姓反映的很多問題,各街鎮面臨的發展困境,其實很多都涉及政策問題,很多同志由於對政策不熟悉不了解,在回應群眾關切時顯得底氣不足,思考對策建議時一知半解,謀劃未來發展時站位不高。
不過,負責聯繫的幾名村幹部還是不吝讚美:“這幫孩子真有幹勁兒。”“像模像樣的。”“可惜時間太短了。”
臨別前,四團鎮小組的成員給借宿的農民家留下字條:“來四團雖然只有短短一週,但你們如同親人般的照料讓我們十分感動。再次感謝你們。我們一定不負眾望,在崗位上取得卓越成績,報效祖國,報答人民,不忘初心,不負使命!”鏗鏘的筆觸背後,或許就是年輕幹部們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