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將建四片楔形綠地助城市深呼吸

2022-11-28 09:19:48|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馮薇薇

  原標題:向全球展示城市治理“樣板間”——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 上海將建四片楔形綠地助城市深呼吸 2022年“世界城市日”主要活動——城博會開幕,交流城市建設和治理領域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成果

  ■上海世博文化公園南區明年基本建設完成

  ■曾經的“海上第一名園”張園西區對外開放

  在不久的將來,上海市民在市內就能爬山。上海世博文化公園南區內,正在建設中的“雙子山”已初具雛形,格外引人關注。在11月27日開幕的2022上海國際城市與建築博覽會(簡稱“城博會”)上,記者了解到,公園南區明年將基本建設完成,2024年將全面對外開放。

  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上海世博文化公園是一個生動的注腳。上海市綠色建築協會會長崔明華表示,作為2022年“世界城市日”的一項主要活動,城博會旨在分享交流上海在城市建設和治理領域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成果,推廣上海城市發展經驗。城博會,也是上海向全球展示的城市治理“樣板間”。

  城市更新“由表及裏”

  今年7月,上海市中心城區成片舊改全面完成。上海三十年舊改是中國改革開放折射于城市舊區發展的縮影,其內核始終圍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在城博會現場,“新”與“舊”也是不少人口中的高頻詞。

  外灘是上海市中心城區十二個歷史文化風貌區之一,外灘歷史文化風貌區,更是上海唯一的國家級歷史文化街區。近些年,外灘更新從臨江“第一立面”延伸至非臨江“第二立面”。在黃浦區展臺,展示了外灘“第二立面”的新生。

  其中,外灘中央商場由4座百年市優秀歷史建築組成,外觀原有風貌精準修繕、內部空間“熱水瓶換膽”、原址地下增加5層空間,都是高難度挑戰。

  歷史建築的修繕,講究的是修舊如舊。外灘中央項目設計師俞歡説,“如舊”不是説回到最初的模樣,或是用當初的技術來重造,關鍵是一個“如”字。不掩蓋歷史的痕跡,不強求和過去一致的顏色,不排斥新的修繕技術手段,成就一個應有的歷史建築的風貌,一看就讓人知道這棟建築有故事。

  2002年,上海將改造老城廂西北塊(露香園區域)的任務交給了黃浦區政府和上海城投。那些分散淹沒在舊墻老屋間的古跡、獨特的民居建築及市井文化,不僅是上海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瑰寶,也是老城廂的“魂”。上海城投置地第二項目事業部副總經理汝靜靜介紹,上海城投把露香園城市更新的起始點落在對城市區域的文化挖掘、文脈探究、風貌實錄和測繪分析上,從街巷重生、院墻重塑、里弄空間雕琢等方面重塑場所精神,使其煥發出新的活力。

  除了理念,今年城博會上展示的城市更新技術,更彰顯上海在城市治理中的“硬核”實力。

  “上海內環線‘年輕化’改造工程,我們為其量身定制了超快硬混凝土技術方案,最快2小時即可達到通車條件,極大縮短施工窗口期。”隧道股份城建物資科創中心總經理李歡歡介紹,此次展示的快硬混凝土,在後期強度、裂縫控制以及體積穩定性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可大幅減少施工對居民生活和出行的影響,為城市更新提供創新解決方案。

  為了保證市民早高峰出行需求,內環“年輕化”工程在保證品質的同時,“快”是考慮的重點因素之一。李歡歡説,近年來,隧道股份城建物資已形成了高性能快硬混凝土系列産品。其中,修復材料的核心技術在於精準調控性,所用材料相當於醫學上的“麻醉劑”。“其品質如何,以及劑量用多少、什麼時候用,都是讓快硬混凝土精準‘醒過來’‘強起來’的關鍵,只有掌握這些,才能更好地滿足城市更新需要。”

  城市底色“綠意盎然”

  今年城博會設置了2022上海綠色建築成就展,“綠色”也成為不少展臺共同的主題。

  位於上海展覽中心中央大廳序館內的浦東新區展臺,其展示的碧雲綠地全部建成後,將成為上海中心城區最大的綠地片區。

  楔形綠地是指從城市郊區插入城市中心區域的結構性城市綠地,上海“十四五”期間將建成開放4片楔形綠地,至少300萬平方米,幫助城市深呼吸,碧雲綠地就是其中之一。

  上海浦東開發(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樊鴻偉告訴記者,碧雲綠地的核心設計理念是“讓城市深呼吸”。“截至目前,我們完成土方工程300萬立方米、水利工程50萬平方米、景觀橋梁4千米,已完成300公頃綠地建設,開放了悅動、漣動兩塊公園片區。”

  中央大廳內,中南建材重點展示的建築節能産品,堪稱建築保溫“黑科技”。中南技術工程師繆新宇説,中南建材研發的氣凝膠塗料系列産品開創“薄型保溫”先河,將航天技術應用在建築材料領域,“傳統保溫材料通過厚度疊加來實現砂漿類保溫材料2到3釐米才能實現的功能,氣凝膠塗料只需要2毫米,特別適用於新建建築和既有建築的節能改造工程。”

  在東一館,一座3米多高的展臺格外顯眼,綠色植物覆蓋其上,猶如一個生態化的城市公園、口袋公園、屋頂花園。這是上海市綠化與市容管理局與上海建工園林集團聯合打造的綠化市容展區,共用植物61種,植物數量600余盆,給初冬的城博會染上了繽紛的色彩。

  值得一提的是,在保證展出效果的前提下,設計師充分考慮了節能減排,所有展出用材均可再利用,展後廢棄物産生為零,體現了城市與建築和諧共存的發展理念。

  城市治理“智慧賦能”

  “上海世博文化公園是一座智慧的公園,而統領整個公園的‘智慧大腦’可是大家平時逛公園見不到的。”世博文化公園建設管理公司總經理李瑋説,在這次城博會展區,展示了公園的“智慧大腦”——智慧指揮中心和管理系統,讓大家現場感受智慧公園是如何運作的。

  上海世博文化公園由多個建設主體參與實施,為了給遊客提供優質的環境和服務,項目在規劃設計之初就明確須統一規劃設計、統籌運營管理。地上空間開放共享,每個建築都是公園的有機組成部分,堅持不設人為分隔;地下空間充分利用,按照一體化管理,做到停車設施共享、連通便捷通暢,樹立了智慧公園建設標杆。

  除了智慧公園,産業園區也在不斷通過數字化、智慧化實現“脫胎換骨”。本次展示的智創TOP首發智慧樓宇在中以(上海)創新園,是臨港集團智慧園區(AI-Park)首個投入應用的智慧化試點項目。

  臨港集團設計管理部工程師羅淵介紹,智創TOP首座智慧樓宇,實現了在整體化智慧建築領域中的多項“第一”:第一個實現刷臉掃碼並進行AI分配的梯控系統;第一個用物聯網智慧系統成功替代傳統的BA樓控系統;第一個實現將AI-Park平臺與第三方物業管理系統在工單及資産管理方面成功對接;第一個將傳統消控室進行功能復用並轉型為全局性的運營管理中心;第一個打通傳統樓宇各垂直系統並實現園區內訪客“一碼通用”及員工“一臉通行”的應用場景。

  “通過建築智慧化、管理協同化和服務個性化,拓展了園區的服務內容和服務能級,園區可以提供主動式、個性化、體驗式服務,滿足不同用戶業、居、購的需求。”羅淵説。

  (解放日報記者 俱鶴飛 戚穎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