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第四人民醫院(簡稱“上海四院”)神經外科成功實施“機器人輔助經皮穿刺三叉神經半月節球囊壓迫術”,讓被三叉神經痛折磨4年之久的王先生,得到顯著緩解,並已順利康復出院。
據了解,6月下旬,來自浙江台州的王先生,因右後方上下牙根、下唇及面頰部陣發性劇烈疼痛4年有餘,因“右側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收住上海四院神經外科治療。
今年5月份,王先生症狀明顯加劇、疼痛發作頻繁,平時無法正常進食及張口講話,已嚴重影響正常生活。在上海四院住院後,經過詳細的檢查和評估,醫生發現王先生除三叉神經痛外,還有高血壓、冠心病史以及慢性腎功能不全等多重健康問題。經上海四院腎內科、心內科及麻醉與圍術期醫學科等多學科聯合會診(MDT),決定採取機器人輔助下經皮穿刺三叉神經半月節球囊壓迫術治療,最大程度緩解王先生疼痛症狀,把手術風險降至最低。
術後,王先生疼痛症狀得到緩解。 供圖 上海四院
6月下旬,在上海四院神經外科主任張志文指導下,由副主任醫師張海濤主刀,蔣成昊主治醫師協助及麻醉與圍術期醫學科名譽主任陳國忠教授全力保障下,成功實施 “機器人輔助經皮穿刺三叉神經半月節球囊壓迫術”。術後,王先生疼痛症狀得到緩解,當天便能正常進食,精神狀態良好。
張海濤介紹説,三叉神經痛是最常見的顱神經疾病,疼痛具有“突發突止”特點,呈陣發性發作,通常在患者面部有幾個敏感區域,包括口唇、鼻翼、牙齦以及舌頭等,臨床上也稱為“扳機點”。患者日常的許多動作如講話、吃飯、刷牙、洗臉、剃鬚、梳頭及風吹等,觸及這些“扳機點”就會立即引發劇烈疼痛,以致病人精神萎靡不振、行動謹小慎微,甚至不敢洗臉、刷牙、進食,説話也小心翼翼,唯恐引起疼痛發作。
“目前對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但國內外大量研究認為,三叉神經出入腦幹區域的脫髓鞘病變是最主要的發病原因,而該區域的細小血管壓迫是導致脫髓鞘病變的重要因素,其中以小腦上動脈、小腦前下動脈及岩靜脈分支最為常見。”張海濤解釋道,“因此,微血管減壓術是對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根治性、長期療效最好和首選治療方式,但不適用於全身狀況差、高齡、合併其他重大基礎疾病以及拒絕開顱手術患者。”
張海濤説,近年來神經導航機器人在經皮穿刺三叉神經半月節球囊壓迫術(PBC)方面的應用得到普遍認可。在導航機器人輔助下,可確保穿刺精準、避免盲穿可能導致反復穿刺性損傷和誤傷頸內動脈的風險,具有手術時間短、安全有效、費用低的獨到優勢,與微血管減壓術形成優勢互補。同時與射頻熱凝術相比,患者術中無需忍受劇烈疼痛、精神壓力小,且術後面部麻木症狀輕,非常適合不能耐受或不願手術的患者。(文 陳姬 陳霞瓊 肖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