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又在上海黃浦江畔響起
來源:解放日報  |  2024-09-09 11:57:16

《琵琶行》又在上海黃浦江畔響起_fororder_060909_p9

新古典主義昆劇《琵琶行》劇照。 攝影 王犁

  舞臺後墻落地窗打開,黃浦江微熱的風吹向觀眾。9月7日至8日兩天,上海昆劇團新古典主義昆劇《琵琶行》在1862時尚藝術中心上演。黃浦江的風,帶領觀眾重回“潯陽”江畔,重啟古調韻味。

  88句、616字,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七言敘事長詩《琵琶行》字字珠璣。2000年春天,劇作家王仁傑妙筆鋪陳,黃蜀芹執導,上海昆劇團表演藝術家梁谷音挑梁《琵琶行》,在上海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三山會館”古戲臺首演,90分鐘5場大戲的精彩佳作成為全國首例實景演出昆劇。首輪14場演出,座無虛席。

  時隔24年,上昆攜手導演鄭大聖,重探原作脈絡,以新古典主義的創作理念再度將《琵琶行》搬上崑曲舞臺,梁谷音指導,梅花獎得主沈昳麗、黎安分別飾演倩娘和白居易。

  鄭大聖記得24年前在三山會館看母親黃蜀芹執導《琵琶行》的情形,“三山會館離黃浦江航道不遠,崑曲聲中,我偶爾能聽到過往船隻的汽笛聲。《琵琶行》在當年是非常大膽的開創性演出。今天,我們想試試看還能做什麼延伸。黃浦江完全不一樣了,像換了個世界。今天的《琵琶行》是與時代的互文和回應”。

  王仁傑編劇的《琵琶行》將原作88句長詩分成《潑酒》《商別》《相逢》《失明》《餘音》五個部分,通過白居易和琵琶女兩次相逢的巧妙架構去展現人生境遇的戲劇性變遷。此次《琵琶行》,鄭大聖在2000年版本的基礎上,重新組織敘事結構,探索與當代人對話的“氣口”。他創新採用蒙太奇手法,利用閃回回溯往昔,引領觀眾穿梭于主角人生各階段的光影交錯中,體味生命的無常,詮釋“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

  “時代在進步,觀眾在變化,崑曲在進步。”梁谷音説,新版《琵琶行》劇組沒有改動王仁傑的劇本,卻又做了大膽創新,使得全劇充滿詩情畫意。演出場地特意設置在充滿工業歷史痕跡的1862時尚藝術中心。由老船廠改建而成的劇場,江景時隱時現,透過後墻的落地窗,江船時而往來,為《琵琶行》鋪墊了天然的底幕。

  沈昳麗聲腔以五聲音階的南曲為主體,揭示倩娘淒美動人的內心世界。黎安聲腔以七聲音階的北曲為主體,突出白居易悲愴淒涼的心態。一桌二椅,烘托琵琶女與白居易之間超越身份的情感共振。

  “24年前,我在《琵琶行》中跑龍套,還是檢票員。今天,我仿佛回到24年前,前輩藝術家繼往開來的情懷,激勵我們這代人致敬經典,接過前輩手中的接力棒,虔誠而專業地在每個時代用作品回答觀眾的期待。”上海市文聯專職副主席、上海市戲劇家協會主席、上海昆劇團團長谷好好説。(記者 諸葛漪)

編輯:狄權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