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誌丹縣累計脫貧1145戶2944人 剩餘在冊貧困人口已全部達到脫貧標準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0-10-15 16:39:59

  國際在線陜西報道(馮妍  實習生  張瀚方):10月14日上午,在延安市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佈會志丹專場上,志丹縣委副書記、縣長張星介紹,目前,志丹縣56個貧困村已全部退出貧困行列,累計脫貧1145戶2944人,剩餘的94戶156人在冊貧困人口各項脫貧指標已全部達標,正在按照程式組織退出貧困行列。

  張星介紹,志丹縣堅持做到逢學必列脫貧攻堅、逢會必抓脫貧攻堅、逢事必看脫貧攻堅,落實12名縣級領導包抓12個鎮辦,30名縣級領導包抓56個貧困村,141個單位結對幫扶全縣109個村,109名第一書記派駐109個村,667名科級以上領導幹部結對幫扶建檔立卡戶。

  2017年至2020年,志丹縣累計投入扶貧資金2.98億元人民幣,為打贏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提供堅強資金保障。志丹縣始終把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作為頭等大事,持之以恒夯實脫貧基礎。圍繞持續增收,志丹縣按照“蘋果+特色種植+特色養殖+其它産業”的“1+2+N”現代農業佈局,建起17條蘋果産業帶、3個棚栽業集中區、46個規模化養殖場,並根據勞動能力強弱、資源資産情況,對建檔立卡戶進行戶分三類施策,為有條件的1061戶建起長短期增收産業,落實739戶與新型經營主體入股聯營,2019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1475.3元。

  圍繞“兩房”建設,志丹縣完成99戶建檔立卡戶危房改造,對517戶實施易地搬遷,全縣農戶住房全部達到安全標準;圍繞教育扶貧,落實“七長”控輟保學責任制,確定689名教師結對幫扶765名貧困學生、73名教師為75名重度殘疾兒童提供送教上門服務,全縣無一例因貧輟學學生;圍繞健康扶貧,落實基本醫療、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保障,全面推行“先診療、後付費”和“一站式”服務模式,貧困群眾就醫人均自付費用降低到392元;圍繞安全飲水,全面完成中省兩批次農村安全飲水鞏固提升工程,建立健全農村安全飲水設施管護機制,配套676處消毒凈化設備,實現農村飲水消毒凈化設備全覆蓋,開展24小時維修管護服務,農戶飲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我們堅持輸血與造血、扶智與扶志相結合,全方位調動貧困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用好用活‘人人技能工程’和‘兩後生’政策,選派116名産業發展指導員和119名科技特派員,大力開展‘一戶一法、一人一技’培訓,積極搭建‘政—校—企—創’一體化平臺,安排133人外出從事維修、家政、物流等務工就業,扶持29人發展加工、銷售、電商等創業項目。”張星介紹道。同時,志丹縣紮實開展“互聯網+”社會扶貧,發動2萬名愛心人士完成在線註冊,為貧困戶提供技術服務、防控防疫、銷售對接等服務100多例;注重在産業技術能手中培育一批模範人物,在經營主體中培育一批示範合作社,在“四支隊伍”中培育一批優秀骨幹,在貧困戶中培育一批“脫貧之星”,全方位激發貧困群眾自主脫貧、勤勞脫貧、踴躍脫貧的主觀能動性。

  志丹縣始終把群眾滿意作為檢驗脫貧成果的首要標準,以改革創新的舉措提升脫貧工作成色。志丹縣實行村支部書記、村主任“一肩挑”100人,比例達到91.7%;實施“墩苗工程”下派8名年輕幹部擔任副科級領導到鎮辦挂職,實施“金穗工程”選派100名科級幹部採取“人崗分離”的方式擔任鄉村振興特派員,大力推行“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等模式,多渠道帶動貧困群眾增收;出臺《扶持現代農業十條措施》,每年列支7000萬元支持農村改革和蘋果産業建設,全方位發動科技幹部、企業職工、離退休幹部等群體返鄉創業、流轉土地、入股聯營,動員3000余人返鄉創業,引進龍頭企業11家、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365家、20畝以上的産業大戶和家庭農場3000戶。

  同時,志丹縣建起陜果集團2萬畝蘋果、綠葆農業8000畝黃芪、北京惠農合3000畝油用牡丹等15個“三變”改革基地,吸納3273戶農戶、739戶貧困戶入股聯營,幫助農民在家門口建起了“産業工廠”;按照“民管、民用、民享”的原則,大力發展村級互助資金,全縣109個村實現村級互助資金協會全覆蓋,吸納會員6073戶,資金規模達到4297.7萬元;全面實施“1551”村集體經濟工程,全縣109個村集體果園面積均達到了50畝以上,總面積1萬畝,建成行政村千頭生豬養殖場33個;積極開展“雙扶雙幫”行動,支持1家龍頭企業、54個合作社、72個村集體經濟組織帶動215戶貧困戶合作聯營、就近就業。

  張星表示,今後,志丹縣將大力弘揚延安精神和劉志丹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盡銳出戰、持續攻堅,不斷夯實脫貧基礎、鞏固脫貧成果,為實現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的基礎。

編輯:王菲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