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86年到2019年,合陽的國家級貧困縣帽子足足戴了30多年。直到2019年5月,陜西省政府正式宣佈,合陽退出貧困縣序列。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合陽縣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嚴格按照黨中央總體決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以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信心鬥志,舉全縣之力,下繡花之功,創工作之優,打出了一場又一場艱辛而漂亮的脫貧攻堅戰役,交出了一份讓黨放心、讓群眾滿意的優秀答卷。
五年間,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數由27056戶97081人減少到1343戶2469人,貧困發生率從38%降至0.97%,104個貧困村(社區)全部退出。2019年,全縣生産總值突破百億大關,財政總收入5.4億元,人均GDP達到23797元,一系列重點項目相繼實施,合陽被列為陜西省縣域經濟發展和縣城建設試點縣,縣域實力顯著增強。
提高站位盡銳出戰全縣上下“一盤棋”
五年來,合陽縣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工程,注重頂層設計,施展組合拳,挑戰貧困線,形成了盡銳出戰、響鼓重錘的制度體系。縣上成立了縣委書記李縣平任第一組長、縣長鄧寬社任組長、46個部門單位和12個鎮(街道)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脫貧攻堅領導小組,下設“八辦五組”。各部門、鎮(街道)設立脫貧攻堅辦公室,各村(社區)設立脫貧攻堅作戰室。構建起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強而有力、指揮高效組織領導體系。制定了《合陽縣實施精準扶貧打好脫貧攻堅戰實施方案》,明確了52個單位責任分工。配套出臺了“1+14”脫貧攻堅系列文件,涵蓋産業發展、就業創業、易地搬遷、健康醫療、控輟保學、財政支持和黨的建設等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
同時,推行縣委常委兼任鎮(街道)“第一書記”、縣級領導包抓農村社區制度,解剖麻雀指導工作,協調解決疑難問題。按照組織關係、學習教育、管理考核、工作吃住“四個在村”要求,選派縣級機關優秀年輕幹部701名,組建貧困村駐村扶貧工作隊104個、非貧困村鄉村振興工作隊111個,落實家有老人、有病人、有留守兒童、有獨人戶、有紅白喜事、有意外事故、有怨氣情緒、有上訪戶的駐村包聯“八必訪”制度。
深入開展10012名幹部職工結對幫扶2705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萬人幫萬戶”活動。
充分發揮督導督查利劍作用,堅持主官暗訪督查、專職常態督查、駐鎮定點督查、聯合巡迴督查相結合,將全縣劃分為東西兩個片區,分別由縣委書記、縣長任片長,人大常委會主任、政協主席任片區督導,推動任務高效落實。創新開展脫貧攻堅單列考核,修訂完善《脫貧攻堅考核實施辦法》,提高脫貧攻堅在年度目標責任考核中的權重。出臺《運用“三項機制”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細則》,重獎脫貧攻堅各類典型等,有效調動了村幹部抓脫貧攻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突出精準注重實效堅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貧有百種,困有千樣。擺脫貧困,需要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合陽縣堅持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貫穿脫貧攻堅全過程,以提升脫貧品質為抓手,突出“六個精準”,實施“八個一批”,確保工作務實、過程紮實、結果真實,夯實脫貧基礎,增強扶貧實效。
産業扶貧實根基。新建村級扶貧産業園220個,帶動1.2萬戶貧困戶脫貧;建成村級光伏電站21個,實現收益1475萬元;建成初心公園、鞦韆谷兩個3A級景區,以興辦農家樂、景區就業創業等形式,帶動1604戶貧困戶脫貧致富;建成縣級電子商務服務中心,鎮村電商服務網點實現全覆蓋,孵化培育電商微商企業15家,帶動1129名貧困勞動力就業增收。
就業扶貧拔窮根。共舉辦“春風行動”、蘇陜勞務協作等招聘活動50余場次,有組織轉移貧困勞動力8364人。對接企業用工需求,有針對性培訓貧困群眾7762人次。開發特設公崗1455個、公益專崗266個;創建認定社區工廠、扶貧基地24家,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830人。
健康扶貧提水準。紮實開展“千名醫生包聯救助因病致貧家庭”活動,建立“先診療、後付費”和“一站式”即時結算服務制度,落實“門診五免、住院兩免”和“一降兩提三免”政策,設立健康扶貧病房、綠色通道,方便貧困群眾就醫診療。累計救治扶貧對象33.8萬人次,慢性病家庭醫生簽約服務、25種大病救治覆蓋率均達100%。
搬遷扶貧挪窮窩。投資5.5億元建成8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安置貧困戶1218戶4962人。如:萬眾幸福苑社區共安置932戶4065人,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可持續。
教育扶貧增內力。累計發放大學生生源地助學貸款8107萬元、惠及困難大學生12377人次,發放學前教育至中高職階段資助金5049萬元、惠及困難學生77961人次。
危房改造換面貌。累計完成危房改造3183戶10945人,農戶安全住房率達到100%,“一戶一檔、一村一盒、一鎮一櫃、一縣一台賬”危房改造檔案管理經驗在全省推廣。
生態扶貧促增收。落實生態補償政策,累計共發放補助金296萬元,直接惠及13118戶貧困戶;兌付退耕還林補助資金405萬元,受益貧困戶2932戶;建設2萬畝環城林帶和48公里西禹高速寬幅林帶,流轉868戶貧困戶土地5010畝,每畝年均收益500元;開發生態護林員崗位,安置352名貧困群眾就業;發展花椒、核桃雜果林3.5萬畝,帶動8700戶貧困戶持續增收。
兜底扶貧強保障。2017年在全省率先實施低保線、貧困線“兩線合一”,低保標準由2500元提高到3015元,織密織牢了保障網絡,確保了保障對象如期脫貧。
匯聚合力靶向發力堅決啃下“硬骨頭”
脫貧攻堅,全國一盤棋;全面小康,決勝在合力。作為老牌貧困縣,合陽脫貧路上面臨的都是“硬骨頭”。渭南市共6個深貧村,其中3個在合陽。合陽縣紮實推進蘇陜協作、校地合作、省企幫扶、“萬企幫萬村”行動,積極構建全社會參與的大扶貧格局。
2016年9月13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和陜西省人民政府簽訂《關於進一步加強扶貧協作和經濟合作戰略協議》。11月21日,合陽縣縣長鄧寬社即帶團赴鎮江新區開展對口交流,正式拉開兩地黨政互訪序幕。鎮江新區共投入資金9485萬元,實施項目37個,帶動貧困戶17822戶,簽署鎮鎮、村村、村企、産業合作等協議68個,形成了金峪鎮溝北村“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城關街道辦“土地流轉有租金、園區務工有薪金、效益分成有獎金、保底分紅有股金”利益聯結機制,3個深貧村“園區+務工+入股分紅”模式,蘇陜協作産業項目實現鎮街全覆蓋。
與此同時,與定點幫扶高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聯合組建書記幫鎮助力團、專家教授助力團、研究生助力團和優秀人才先鋒服務隊“三團一隊”,19個學院黨委書記聯繫12個鎮(街道),168名專家教授對接14個“産學研一體化”示範基地,4批59名在校博士生和碩士生駐鎮(街道)挂職扶貧,引進新品種120個,示範推廣新技術60余項8000多畝。主動對接9家合力團企業開展村企幫扶。全縣共實施合力團項目4個,投入資金2900萬元,帶動貧困戶2812戶。深入推進“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秦晉礦業、洽川玉秀等73家企業,累計投入1384萬元,幫扶85個貧困村10855人脫貧(增收)。深入開展素質好、收入好、住房好、生活好、家風好“五好脫貧戶”“脫貧路上最美的她”、脫貧創業之星系列評選活動等,評選表彰各類先進865人,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在全縣上下營造出了“我脫貧我光榮、我奮鬥我幸福”的濃厚氛圍。
針對3個深度貧困村,成立由縣委、縣政府、紀委監委主要領導任團長的幫扶合力團,相繼投入7300萬元,實施基礎設施、産業發展、公共服務、村容村貌提升等項目64個。興隆社區貧困發生率由22.4%降至1%、河垣社區貧困發生率由39.6%降至1.2%、文王村貧困發生率由41.2%降至0.4%,實現了高品質出列,深度貧困村變成了脫貧樣板村。
久久為功善作善成為群眾托起“穩穩的幸福”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今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強調,要保持脫貧攻堅政策穩定,對退出的貧困縣、貧困村、貧困人口,要保持現有幫扶政策總體穩定,扶上馬送一程。
合陽縣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邁出了堅實步伐,取得了階段性顯著成果。但仍面臨著一些巨大挑戰:一些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收入低而不穩,脫貧致富任重道遠;農村集體經濟普遍薄弱,帶貧益貧作用發揮有限;産業培育週期較長,經濟效益還未充分顯現;一些貧困群眾等靠要思想尚未徹底轉變,自主脫貧致富內生動力不足。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合陽縣堅持脫貧防貧一起抓,為群眾托起“穩穩的幸福”。
嚴格落實“四個不摘”。把“四個不摘”要求細化為“八個不減”具體措施,做到領導責任只增不減、考核權重只增不減、扶貧力量只增不減、幫扶措施只增不減、財政投入只增不減、嚴管力度只增不減、獎勵幅度只增不減、優幹使用只增不減,越到最後越緊繃脫貧攻堅這根弦。同時實施産改活血、農民培訓、市場拓展、扶志健腦、兜底阻貧、便民服務、全民健康、強筋壯骨、鄉村治理、黨建引領脫貧富民“十大工程”,把保障貧困群眾穩定脫貧致富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緊盯各級反饋問題,臺賬式管理、清單式銷號。貫徹落實省上“三排查三清零”行動,全面推進“五排查五確保”百日衝刺行動;開展問題整改效率高、脫貧工作品質高,創優秀扶貧案例、建優質扶貧工程“雙高雙優”競賽活動;集中開展幹部大培訓、能力大提升活動,出臺《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辦法》《舊宅基地騰退復墾實施辦法》等20余項管理規章,為整改成果運用常態化、長效化提供堅實支撐。
把制度建設作為鞏固脫貧成果的有力保障。建立防返貧致貧機制,完善篩查監測、防範預警、綜合保障、考核獎懲“四項機制”,確保脫貧不返貧、非貧不致貧。健全産業富民、利益聯結、技術服務、産銷對接帶貧益貧機制,深化“黨委+”“黨支部+”扶貧模式,構築做優産業強支撐、利益聯結穩增收的格局。建立穩崗就業機制。推行公益崗位安置就業、社區工廠就近就業、勞務輸出轉移就業、技能培訓提升就業,持續加大服務型、輔助型崗位開發力度。建立環境治理機制。以創建全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範縣為抓手,建立人居環境整治、安全用電保障、網絡通信暢達等機制,整體提升農村人居環境。
堅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脫貧攻堅。大力發展品牌農業、地標農業、設施農業、特色農業、未來農業,打造田園綜合體,建設農産品深加工示範項目,進一步夯實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産業基礎。認定創建一批社區工廠和就業扶貧基地,有組織多渠道促進轉移就業,讓更多貧困群眾實現穩定就業。實行復工復産專班負責制,向重點項目派駐聯絡員,向復工企業派駐監督員,確保重點項目全面推進,確保企業達産達效,努力將疫情影響降至最低。
九曲黃河,奔騰不息,激情澎湃,行至合陽,河面變得寬闊舒緩,緩緩流淌的母親河、百餘平方公里的黃河濕地、10多萬畝的天然蘆蕩、數萬畝的荷塘……在這裡繪就了一幅美輪美奐的綠色畫卷。五年間的美麗蝶變,合陽,像一位美麗的女子,在中華民族母親河的懷抱裏,愈發美麗明艷,溫婉動人。在新時代的舞臺上,已然成功逆襲的合陽,必將不斷綻放出更多新的精彩!(記者王勇通訊員梁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