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山鄉新變化——臨渭區陽郭鎮脫貧攻堅工作走筆
來源:渭南日報  |  2020-12-02 16:12:47

  果蔬飄香、村莊如畫、安居樂業……11月下旬,行走在臨渭南垣腹地的陽郭鎮,處處都能感受到産業豐、面貌美、人歡樂的動人新氣象。  

  自脫貧攻堅戰號角吹響以來,臨渭區陽郭鎮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發揚“工匠精神”、下足“繡花功夫”,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發展機遇,強化責任落實,盡銳出戰,聚焦貧困人口精準施策,用行動和實效書寫堅決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歷史答卷:全鎮22個貧困村已全部脫貧,5422戶貧困戶全部拔掉了“窮根子”,18922名群眾摘掉了“窮帽子”,全鎮貧困戶人均純收入從2016年的3519.8元提高到2020年的10266.6元,增長6746.8元。  

  數字無言,見證變遷。從“解決溫飽”到“産業發展”,如何以更精準的戰略高度和更遠的發展視角,實現高標準、高品質的脫貧攻堅?在脫貧攻堅中,如何兼顧貧困戶的經濟提升與精神提升,統籌脫貧攻堅與經濟社會的全面推進?這些問題,從陽郭鎮的脫貧攻堅工作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抓好基礎設施 補齊脫貧短板  

  陽郭鎮地處秦嶺北麓淺山地帶,域內地勢南高北低,呈階梯狀分佈,為秦嶺山地和黃土臺垣,自然條件較差,資源相對匱乏,土壤貧瘠且不連片,群眾生産生活相對落後,貧困發生率相對較高。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精準扶貧伊始,該鎮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和一號民生工程,資源向深度堡壘聚焦,力量向脫貧一線集結,靶向發力、集中攻堅,凝聚起敢死拼命、敢打硬仗、能打硬仗、能打勝仗的攻堅精神。  

  “戰‘貧’這場硬仗,我們必須打贏,也一定能打贏。”鎮黨委書記馮軍政堅定地説,困難再大也要克服,任務再重也要完成,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針對基礎設施較差的現狀,陽郭鎮黨委、政府一班人按照先産業、後民生,有計劃、分年度,逐步完善的工作思路,著手對全鎮的基礎設施進行大提升、大完善。  

  在區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陽郭鎮找準問題短板,先後實施了村組産業道路硬化23萬平方米,修建排水渠41.9公里,安裝路燈1824盞,實現了全鎮24個行政村和1個農村社區通村道路、人畜飲水、生産生活用電、網絡通信的全覆蓋;享受政策貧困戶全部免費收看有線廣播電視;公交站點順利開通,學前教育全面普及。細微之處,也毫不馬虎,打造微景觀全域覆蓋——利用村內、路旁、地邊閒散地塊,建設果園、菜園、花園;合理設置休息座椅、健身器材等公共設施;建設農家書屋,提升村民精神面貌……一系列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都讓村民們感同身受。  

  家住三官廟村六組的68歲的五保戶張建章和他的鄰居們對此深有感觸,這個自然組長期吃水困難、出行困難的問題得以解決。他説,溝底就住了他們6戶16口人,2019年,政府為解決他們的出行問題,打通了溝底到坡上的道路,讓他們結束了天晴出門一身土,下雨出門一身泥的生活,今年又幫他們解決了吃水難的問題,“以前我們都是靠天吃水,下雨的時候,接一些流下來的房檐水,沉澱一下就食用,現在好了,水龍頭接到了門前屋後。你看,可方便了。”他邊説話邊擰開水龍頭,嘩嘩的水聲響了起來,清澈乾淨的自來水流出來…… 

  打造特色産業 拓寬增收渠道

  寒風瑟瑟,走進高李村千畝獼猴桃産業園,映入眼簾的卻是一副繁忙的景象,村民正在自家地裏施肥、剪枝或是給樹刷白……

  走進李娟麗家的獼猴桃地,她正在認真的修剪樹枝。李娟麗是高李村的貧困戶,家裏有生病的母親,上學的兩個女兒,全家靠她一個人支撐,日子過得甚是清苦。幾年前她響應村上號召,種植了3.8畝獼猴桃,第一年挂果子的時候,因為不會作務,種出來的果子品相不好,只賣了3000元錢。今年以來,她主動去村裏培訓班學習獼猴桃作物技術,嚴格按照技術人員的指導和要求作務,今年的獼猴桃迎來了大豐收,一下子賣了5萬元,一家人也因此脫了貧。

  “我很感謝政府這幾年對我家的幫扶,不僅讓我在村裏幹公益崗位,每個月有1580元的穩定收入,還帶領指導我們種植獼猴桃,今年的收入我很滿意,今後我要按照專家的指導把樹經管好,爭取明年賣出更好的價格”,説起未來的日子,李娟麗信心十足。

  像高李村李娟麗這樣依託獼猴桃受益的群眾不在少數,這也只是陽郭鎮發展産業助力脫貧攻堅工作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在不斷補齊基礎設施短板的同時,陽郭鎮抓創新、理思路,以“三變”改革為抓手,堅持以産業脫貧為核心,建立長、中、短産業相結合的模式,助推全鎮農業産業的興旺發展。這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高李村,村“兩委”按照把土地“劃零為整”的工作思路,整合了3000畝土地資源,實施“六統一”耕種模式,大力發展獼猴桃産業。

  産業發展是實現脫貧致富的治本之策。陽郭鎮通過“財政注資、單戶入股”的方式,在貧困村成立了村集體經濟組織,探索推行“村村建園、企園帶動”模式,建設種植、養殖、加工等扶貧産業園22個。通過“黨支部+園區+貧困戶”等模式,大力發展以“核桃、花椒、獼猴桃、食用菌培育”等為重點的特色産業,將3041余名貧困戶嵌入産業鏈中。如今全鎮貧困戶人均純收入從2016年的3519.8元提高到2020年的10266.6元,增加了2.9倍。

  農村黨支部是農業農村發展的“牛鼻子”,農村黨員幹部是群眾的“主心骨”。陽郭鎮靈陽村堅持以黨建促産業,以産業帶就業,逐步形成“黨支部+公司+産業園+貧困戶”的發展思路,並探索出一條以種植香菇為主,同時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産業的“香菇+X”産業模式。2020年發展香菇菌棒15萬袋,全村共37戶貧困戶全部入股村集體公司,2018年、2019年實現分紅1.4萬元,同時帶動群眾就業30余人,在助力脫貧攻堅,實現鄉村振興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通過打造新興産業來帶動傳統農業産業的提升,在此基礎上,陽郭鎮也積極引進農副産品加工企業,光伏産業等以此來延長産業鏈,提高農民收益。 

  享受惠民政策 突破貧困重圍

  沿著310國道一路向西,當一處清清爽爽的精緻小區映入眼簾時,陽光小區就到了,紅色墻面的六層小樓錯落其間,搬遷安置點服務中心閱讀室、辦公室、健身器材應有盡有。

  “現在走在社區裏,村民們滿是笑容,這都得益於黨的好政策,尤其是好的扶貧政策,讓我們從落後的村子搬遷到鎮上,併發展到現在這個樣子,我非常滿足。”在與住戶史會玲的談話中,字裏行間都能感受到搬入新社區這幾年來帶給她的喜悅。

  在“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貧困鄉村,搬遷無疑是因地制宜、突破貧困重圍的最佳路徑。

  近年來,陽郭鎮緊抓國家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機遇,對全鎮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胡寨村的史會玲一家幾年前還住在山溝裏,因為交通不便,土地貧瘠,幾代人都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採訪中,史會玲説,她家住在胡寨村溝底,交通不便不説,常年幾乎都很少曬到太陽,更讓人難以啟齒的是,她們村裏男女找對象都成了問題,原因是條件太艱苦。

  2018年,史會玲一家六口從胡寨村搬遷至陽郭鎮陽光小區,住進了120平方米的單元房,她通過選舉當上了社區委員婦女主任,丈夫在城裏找到了一份保安工作,生活逐漸過成她最初期盼的樣子……

  挪窮窩、斬窮根、換窮業。胡寨村是陽郭鎮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實施農村危房改造,造福於民的真實寫照。在脫貧攻堅工作中,陽郭鎮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農村危房改造作為改善群眾住房、助推脫貧攻堅的一項重要民心工程來抓,切實解決農村貧困家庭的居住安全問題,改善貧困群眾的居住條件,為貧困戶建造舒適、溫暖的“幸福小屋”。據了解,近年來,陽郭鎮堅持“政府主導、統籌規劃、群眾自願、自力更生”的基本原則,聚全鎮之力,在先後實施的易地扶貧搬遷工程中,共搬遷1183戶,實施危房改造368戶,有效促進和鞏固了脫貧攻堅成效。

  “在鞏固脫貧攻堅工作成效的基礎上,我們不斷加強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無縫對接’,做強産業,壯大村集體經濟,改善人居環境,提高鄉村顏值,抓好幹部隊伍人才的培養,為鄉村振興開好頭、起好步。”談及未來的發展,馮軍政的答案鏗鏘有力。(記者 李亞曉 通訊員 王秋萌)

編輯:王菲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