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浐灞駐東嶽村工作隊長馬軍鋒:幹部要心懷群眾就業扶貧讓貧困戶腰板挺起來
來源:中國網  |  2020-12-22 17:14:40

  十月底,穆寨山區秋高氣爽,一排排楊樹剛開始泛黃,整齊地佇立在通往東嶽村的道路兩邊,山上秋色漸濃。中國網記者一行來到東嶽村,採訪浐灞生態區駐東嶽村工作隊隊長馬軍鋒,聽他講述動人的扶貧故事。

  “短短幾年的時間,我們村大變樣,修了路,安了路燈,還建了文化廣場。這一切,多虧了馬書記啊。”記者行走在東嶽村,路面乾淨整潔,廣場上晾著秋收的玉米,幾位婦女在一邊曬太陽,對於這一切的變化,村民們歸功於浐灞駐村工作隊。

  東嶽村位於西安市臨潼區穆寨街道,由三個村合併而成,村情較為複雜。過去東嶽村土地貧瘠,交通受限,村民大多依靠種植,收入水準低下,還有不少因病、因殘、因災致貧的村民,一直在貧困線下掙扎。浐灞生態區駐村工作隊實施點對點精準幫扶,帶領村民發展産業,幫助貧困戶就業,給東嶽村帶來根本上的變革。

  深化扶志扶智全力推進就業扶貧

  馬軍鋒介紹,在工作開展初期,不少貧困戶存在抵觸心理,因為“窮怕了”。為激發貧困戶參與熱情,浐灞生態區駐村工作隊進村入戶交流,逐戶逐人幫助貧困戶了解産業項目,獲得了村民的理解。為激發內生動力,工作隊在村上開展“好媳婦、好公婆、致富帶頭人、脫貧標兵”先進典型評選表彰等活動,提振貧困戶脫貧的信心和決心。

  馬軍鋒説,村裏原來有一名的懶漢,但凡誰家有紅白喜事,他從頭到尾混吃混喝,因為沒錢,從來不隨份子。扶貧先扶志,馬軍鋒見他有勞力,不斷給他做思想工作,介紹他去做保潔員,一月有2000來塊的收入,架不住苦口婆心的勸説,懶漢被打動了,第二天就去上崗,一直幹到現在。

  “他中間回來過幾次,從精神、衣著來看變化特別明顯。”馬軍鋒説,對於具備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就要盡可能地引導幫助他們就業。精準扶貧是個細活,不能直接給錢,要調動貧困人員的致富積極性才是扶貧大難點,扶貧的目的是為了給予貧困戶創造脫貧條件、培養脫貧技能、養成脫貧的心理,只有這樣貧困戶才能夠徹底的擺脫貧困。

  為更好地促進東嶽村就業扶貧工作,浐灞生態區駐東嶽村新工作隊在村裏組織了針對建檔立卡戶的招聘會,貧困戶成像娥因勤勞樸實,成功受聘于西安某保潔公司保潔員。簽約就業以後,她不怕苦,不叫累,肯學習,不到一年時間裏,實現了從一線保潔員到技術職位,再到項目主管的職場“三級跳”,成為“脫貧標杆”。成像娥的事跡影響著村裏的貧困戶,他們紛紛轉變觀念,主動找到駐村工作隊介紹工作。

  疫情期間,浐灞生態區駐村工作隊及時調整工作重心,“變身”復工復産先鋒隊,全力推進就業幫扶工作,成立了穆寨街道就業扶貧超市,並在東嶽村成立了服務站。通過就業超市服務站,東嶽村工作隊聯繫西安多家企業開展上門招聘和線上面試,已幫助13名貧困群眾實現了上崗就業,有效鞏固了脫貧成果。

  創意消費扶貧為農産品探索市場化路子

  東嶽村以前以傳統農作物種植為主,但因為東嶽村地處秦嶺北麓,且土地貧瘠,種植效益一直不好。2018年工作隊帶動成立了東嶽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大力發展種植産業,結合東嶽村海拔高、陽光足的有利條件,引導村民發展金銀花、花椒、紅薯等種植産業。

  單一的農産品常常賣不上價,眼看鄰村也存在同樣的問題,馬軍鋒靈機一動,提出了村村聯合銷售的模式,將農産品組合起來賣套裝。“今年八月十五我們做了套裝禮盒,裏邊有紅薯、南瓜、花椒、玫瑰還有核桃,相當於給村上打造了一個品牌。”馬軍鋒説,在此基礎上,工作隊也在探索市場化銷售的路子,當季的禮盒可以自由搭配,盡可能的多賣農産品

  “做禮盒套裝本身就是一個創意,加上村村聯合,大家共同去做,才賣出了超出我們想像的量,而創意售賣又可以跟鄉村旅遊搭配,吸引更多的人在村裏消費。”馬軍鋒認為,單靠扶貧幹部的力量推動銷售,效益是有限的,村裏鄉村旅遊還沒有完全開發,銷售平臺也有待健全,農産品想要賣得上價,一定要走市場化的路子,

  自從産業扶貧展開以來,村上定期開展核桃、油牡丹、花椒及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等活動,提高了村民農業生産技術水準;村上還建設了扶貧愛心超市,貧困戶通過勞動兌換積分、以積分兌換物品,激發內生動力,實現了從“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的轉變。

  樹立脫貧典型傳遞自強不息奮鬥精神

  東嶽村李炳軍曾是遠近聞名的困難戶,一家6口人,年邁的老伴因腦梗後遺症在床上癱瘓9年,最終不幸離世;兒子、兒媳婦患有不同程度的殘疾,大孫女患有精神分裂症;年幼的小孫女正在上小學,一家老小都靠李炳軍照料撫養,一系列磨難幾乎將他壓垮。

  浐灞生態區聯戶幫扶幹部的出現,讓李炳軍一家的生活發生了逆轉。從2017年開始,幫扶幹部們幫助李炳軍選擇生態黑豬養殖和禽蛋養殖項目,經過一年發展,目前存欄黑豬約40多頭,他還養雞養羊,一年預計收入10萬元左右。

  通過養殖項目,李炳軍如今的生活大幅改觀,不但完全脫貧,而且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正逐步朝著奔小康的方向邁進,樹立了一個貧困戶通過自身努力光榮脫貧的優秀典型,2018年底被評為臨潼區脫貧典型。

  如今的東嶽村有了産業支撐,文化活動活躍,優美的鄉村環境與文明的鄉風交相輝映、相得益彰,貧困村的影子已經難覓蹤影。

  “這些年,看著村上家家戶戶通水通電,旱廁改水廁,人居環境改變,基礎設施提升,貧困群眾生活水準提升了,精神面貌也發生了極大的轉變。作為扶貧幹部,讓村內面貌越來越好,讓老百姓日子有奔頭是應盡的責任,下一步繼續積極發展致富産業,讓村民生活水準越來越好。”馬軍鋒説。

  尾聲:建設好村兩委加強村上與外界的交流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從事扶貧工作以來,馬軍鋒深有體會:村上的火車頭就是村兩委,所以村主任和村黨支部書記的任用很關鍵,一定是心裏面真的裝著群眾的人,他就會在政策的幫扶下為村上做一些實事。如果這個人沒有選好,團隊就不可能帶好,大家就很難擰成一股繩。

  馬軍鋒建議,在鄉村振興方面,要培養一些和外界交流比較緊密的電商品牌人,通過穩固強大的銷售平臺,讓村裏的好東西去走市場化的道路。此外,還應當加強農村和城市的交流,尤其是農村和農村的交流,讓村民感同身受,轉變發展思路。

  扶貧是一項長期而持久的事業,外力幫扶如何與鄉村振興銜接呢?馬軍鋒認為,“要跟鄉村振興銜接,就得吸引一些外面的成功人士回到鄉村參與到産業發展,將村上高品質無公害的農産品開發出來,推廣出去,為村裏持續發展造血。這類人才,首選在外打工多年,手頭有一些資金,但難以在大城市立足,想回鄉發展的有志人士。”(劉彬 強一飛)

編輯:王菲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