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二十五年的考古重啟 九成宮四號殿發現我國現存最大隋唐石構殿堂基址
來源:陜西日報  |  2020-12-25 10:24:47

時隔二十五年的考古重啟 九成宮四號殿發現我國現存最大隋唐石構殿堂基址

  四號殿基一角

時隔二十五年的考古重啟 九成宮四號殿發現我國現存最大隋唐石構殿堂基址

  4號殿礎石

時隔二十五年的考古重啟 九成宮四號殿發現我國現存最大隋唐石構殿堂基址

  4號殿基石壁上精美整齊的纏枝忍冬紋

  12月24日,記者從2019年至2020年隋仁壽唐九成宮4號殿遺址考古發掘成果發佈會上獲悉:4號殿址實際發掘約2300平方米,發現我國現存面積最大的隋唐石構殿堂基址,並出土各類遺物500余件。此次發掘可視為自1994年九成宮考古發掘中斷後,時隔25年的考古重啟。

  九成宮被譽為離宮之冠,位於寶雞市麟遊縣。4號殿遺址在九成宮遺址西南隅,東北距天台山腳30米。殿基主體現揭露東西最長27米、南北寬25米,自南面石砌散水至殿面高4.2米。從建築構材、夯土層理和殿址西、南兩面破損裸露的斷茬等觀察分析,4號殿基唐代部分疊壓在隋代部分之上。

  隋代殿基主要由散水、基臺臺壁和內裏夯土組成,散水和臺壁皆為石材砌築,同類石材切割整齊劃一、外表打磨光滑平整。臺壁最上層的地袱石、隔身板柱和壓欄石雕刻有規範整齊的連貫大片4組或6組纏枝忍冬紋。唐代則以隋代石構殿基為基礎,對殿基和慢道整體抬升加高,增築部分高約1.5米,主要由夯土構成。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殿基南側基臺所砌陡板石上尚黏有3—4層白灰皮,表明唐代殿基陡板石面都是白灰裝飾。而這正與《九成宮醴泉銘》記載唐太宗為矯正隋室奢華之風在建築上“雜丹墀以沙礫,間粉壁以涂泥”相吻合。

  4號殿從功能上看,隋代時為濱水岸上殿堂,唐代中後期或有意、或頻受水害而變為一處南面臨水的高臺式寢殿。“根據史料記載以及4號殿所處方位,我們推測它極有可能是鹹亨殿。”九成宮遺址考古發掘領隊李春林説。

  4號殿遺址中隋代石構之高大、厚重,保存之完好,所雕刻忍冬紋之典雅、華美,都為以往古代殿堂建築考古所罕見,反映了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石作制度流變,為研究同時期建築藝術提供了實物資料。同時,遺址內出土的石香爐、銀簪子、鎏金乳釘、開元通寶銅錢等也是研究隋仁壽唐九成宮的歷史內涵和宮廷生活等的珍貴資料。

  “目前揭露出來的部分僅為4號殿基的西半部,明年我們計劃發掘東半部,儘快展示它的完整形制。”李春林説。(記者 師念 文/圖)

編輯:王菲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