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素來有“博物館之城”的美譽,2019年博物館數量達150家,博物館資源豐富。2021年,高新區大力推廣國家級優秀教育教學成果北京史家小學的“博悟課程”,西安高新第三小學主動承擔推廣任務,在學校範圍內與各學科進行有效嫁接,開展形式新、趣味足的系列博物館課程,讓文物説話,讓歷史説話,讓文化説話。從“博物”到“博悟”,每個學生都收穫十足。
“博學博悟” 帶領學生研學探究
據介紹,“漫遊古都”、“博悟之旅”和“雲端博物”是高新三小博物館課程體系的核心。其中,“漫遊古都”課程主要在博物館內展開,引導本校學生分年級、按照不同主題走進本地各博物館實地參觀學習,並完成相應的研學探究任務。
今年寒假,高新三小的同學們開始了“漫步古都——陜西歷史博物館”之旅。學校特邀78歲的陳嚴老師為學生講述了館內珍藏物品的故事和價值,如鎮館之寶獸首瑪瑙杯,蘊含民族融合的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小巧精緻的鎏金走龍,藝術精美的唐三彩,寓意“天人合一”的陶瓷等等。
參觀過後,一位同學説,這真是一次奇妙之旅,走進博物館,自己親身感悟到中國歷史和人文知識的博大精深,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強大魅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樣的學習即真實又有趣。
“博悟之旅”課程圍繞校內博物館課程開發展開,依託本校教師,圍繞本地特色國寶文物或特色文化遺産,展開系列跨學科的課程研發與課程教學。該課程定位於“引進來”,即將博物館資源引入日常課堂教學。
3月23日,高新三小特別邀請碑林義務講解員石婷婷老師為同學們做《大唐盛世 翰墨留香——碑林博物館》主題講解,詳細介紹碑林博物館概況,並講解玄奘西行的故事,展示玄奘西行圖,讓同學們感受到玄奘對永不放棄的理想信念。
在“雲端博物”課程中,學校充分利用現代化網絡資源優勢,打破學生和文物的距離感,用輕鬆的方式科普文物知識。其中“國寶檔案·讓國寶來説話”課程,讓同學們了解國寶的秘密,感受國寶的珍貴;而“國寶守護行動·我是國寶守護者”,則讓同學們對自己最喜歡的國寶進行介紹並守護,展示國寶魅力,提高鑒賞能力和保護意識。
特色課程融合多學科教學
在參照史家衚同小學博物館“博悟課程”體系的前提下,高新三小設置了以培養和激發學生愛國、創造、科學、審美、環保和生命六大意識為主線的融合型特色校內博物館課程。
結合實際情況,學校開設了中正之筆——書法名作《祭侄文稿》鑒賞與摹寫課程。該課程融合語文、歷史、藝術、書法和德育五科進行跨學科的課程設計和研發,從書法作品的創作背景及書法藝術兩個角度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鑒賞。
而三足鼎立——發現國寶文物中的“三角形”課程,則以楚王問鼎的故事導入,進而引出陜西歷史博物館藏有我國現存體量最大的三足圓鼎——西周淳化大鼎和建國以後陜西地區出土銘文數量最多的國寶文物“多友鼎”,通過觀察歸納引出青銅大鼎“三足鼎立”的設計,引導學生們就古代文物中類似“三足鼎立”這種設計背後的幾何、數學知識進行探究。
不“紙”如此——紙的藝術課程,以成語“學富五車”、“罄竹難書”和“韋編三絕”等導入,引出造紙術沒有發明之前,古人在竹簡或木牘上書寫的歷史,進而引發學生對紙的發明這段歷史的探究。
高新三小的博物館課程體系將博物館資源與學科課程、學生生活及興趣愛好緊密結合,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進行課堂教學模式的轉型,拓展教育的邊界,引領學生走向更為廣闊的天地,也讓家國意識根植于學生生命成長,目前已成為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課程。據介紹,未來,高新三小還將在博物館課程體系持續探索創新,為學生營造更廣闊的發展平臺。(中國日報陜西記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