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進鳳翔區陳村鎮東街村食用菌産業園,一座座香菇種植大棚接壟連片、屹立成排,大棚內擺滿了整齊的菌棒,工人們正忙著剝除菌棒“外衣”,動作嫺熟麻利。“在這裡上班,離家近,還能照顧家裏,一舉兩得。”來自紫荊村二組的王寶蓮説。
自園區建成以來,村民通過土地流轉、進園務工、入股分紅等方式收益不少。這個佔地14400多平米的設施大棚已然成為農民增收的聚寶“棚”。
香菇種植大棚
“我們園區種植羊肚菌和香菇,從原料到生産再到銷售‘一條龍’,效益還不錯。”東街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張紅星説,這幾年,國家對鄉村經濟扶持力度持續加大,村集體也要借風揚帆加快發展。
東街村下轄6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1720畝,農業方面一直以種植小麥和玉米為主,産業較為單一。
發展什麼産業才能發揮土地效益,壯大集體經濟,從而帶動群眾致富?自2018年4月份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以來,張紅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機會常常眷顧有心人。正當東街村一班人為找一個好産業一籌莫展的時候,張紅星家鄰居馮強林恰好從商洛回來了。馮強林常年在河南、陜南等地從事香菇深加工,每天打交道的不是香菇就是種香菇的人。
“哥,香菇可是黃金産業啊!”兩人閒聊之際,馮強林強烈推薦種植香菇。張紅星意識到發展香菇種植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心裏開始盤算起來。但是,作為一個“門外漢”,當地的氣候、土壤是否適合香菇種植,需要怎麼樣的技術支撐,如何運營,市場前景怎麼樣?擺在張紅星面前的一系列問題,他必須面對。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帶著這些問題,張紅星帶領村班子成員先後到河南三門峽、西安藍田、渭南蒲城、寶雞陳倉、太白、隴縣等地參觀學習人家的香菇種植經驗,同時進行市場調研,對産業運營和前景做足了“功課”。
“出去走一走、看一看,才知道人家的産業發展那麼好!咱要下大力氣追趕哩!”取經歸來,村上一班人信心倍增。
張紅星隨後多次召集支委會和黨員大會聽取意見,同時廣泛徵求群眾意見,經過充分的研究討論,大家一致同意發展香菇産業,並決定由村集體經濟專業合作社具體運營。
産業確定下來了,運營模式也已敲定,資金問題迫在眉睫。在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20年10月底,投資480萬元人民幣的6個設施大棚和庫房、冷庫、烤房、製作車間等配套設施全部建成。
還缺週轉資金,錢從哪來?
“黨員幹部必須帶好頭,我個人拿出8萬元人民幣,村班子其他成員每人拿出5萬元人民幣,總共籌到了30多萬元人民幣的資金。”張紅星説,村上的産業就這樣運轉起來了。“綜合季節等各方面因素,我們第一批種植的羊肚菌,效益還不錯,刨除菌種、原料、人工等生産成本,總共賺了16萬元人民幣。”張紅星説。
初戰告捷,東街村一班人並沒有滿足。16萬元人民幣全部投到産業上,用於改進水電設施,提升智慧溫控等。與此同時,他們靜下心來分析,能不能把效益再提高,成本再降低。
於是,他們又把目光放在了菌棒上。“要把集體經濟做大做強,購買別人的菌棒不是長久之計。”張紅星明白,菌棒的品質決定著香菇的品質,購買菌棒的成本較大、在品質上有時也不盡如人意。
他們暗下決心,一定要生産出自己的菌棒。“去年的一次外出學習讓我調整了思路,也讓生産菌棒變成現實。”原來,2020年11月下旬,張紅星參加了在咸陽召開的陜西省“抓黨建、促振興”培訓班,期間邂逅了渭南市一名村黨支部書記徐建軍,在學習交流過程中,張紅星一有機會就虛心請教,拜師學技,後來還成為了朋友。徐建軍不但邀請張紅星去他們園區考察,而且還牽線搭橋,推薦三門峽市一家專門生産菌棒的公司派技術人員來東街食用菌産業園現場指導,傳授經驗。
“從2021年3月份開始,我們開始自己買原料生産菌棒。目前,10萬個菌棒已進入養菌轉色階段。”張紅星説,第一茬香菇5月底就可以上市,目前市場行情還可以,預估産值在22萬多元人民幣。
村上集體經濟合作社的發展,當地群眾看在眼裏,已經有人和村上聯繫也想種植香菇。“下一步,我們計劃再建30個棚,擴大種植面積,生産更多高品質菌棒,把作務技術教給群眾,帶動更多的人增收致富,我們黨支部村委會一班人一定要把群眾的事辦好。”張紅星信心滿滿地説。(文/圖 范寶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