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歲的劉女士近期發現自己大便顏色發黑,出現頭暈、胸悶、氣短的情況,且情況日益加重,遂至西安市紅會醫院就診。消化內科余醫生接診後發現劉女士嚴重貧血,檢查結果提示大便潛血陽性,白細胞、紅細胞、血紅蛋白等多項檢查結果異常,預估劉女士的出血量近600ml。
入院後,余醫生為劉女士安排了內鏡檢查,胃鏡結果示十二指腸水準段佔位。當提到“佔位”,劉女士和許多患者一樣,心裏開始緊張,佔位是不是就是腫瘤、癌症?當務之急是要儘快明確病變性質並給予積極的治療。消化內科韓霜主任團隊經過討論後,由消化內科副主任施育鵬醫師為劉女士行超聲內鏡粘膜下腫瘤穿刺活檢術,對病變取活檢明確性質。
既然已經做了胃鏡,怎麼還要做超聲胃鏡?
消化內科專家韓霜主任介紹:超聲內鏡是在消化內鏡和超聲檢查的結合産物,借助內鏡優勢進入人體胃腸腔到達病變部位後,超聲探頭可以對病變部位進行超聲掃描。與普通消化內鏡相比,超聲內鏡的優勢在於能夠判斷佔位性病變的起源。消化道管壁分為五層,內鏡只能觀察到腔內最表面的粘膜層,而其餘四層來源的腫瘤只能借助超聲探頭的穿透效果來判斷層次,同時還能掃查周圍臟器和組織是否受到侵犯。如果把胃腸道管壁比作一堵墻,超聲內鏡能看到墻內和墻壁外“隔壁鄰居家”中的情況,就好比一雙具有穿透功能的“眼睛”,能幫助內鏡醫生發現普通胃鏡和腸鏡所不能發現的病變。
與常規體外超聲檢查相比,超聲內鏡將超聲探頭貼近病變部位,利用高頻率的超聲探頭,獲得更高解析度、更清晰的超聲圖像。
除此之外,超聲胃鏡還可以借助超聲的引導功能,實時直觀地進行穿刺食管或胃腸黏膜下病變,增加了病理活檢的功能。內鏡超聲引導下的細針吸取細胞學檢查(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EUS-FNA),通過對病變穿刺取得細胞和組織進行病理學的研究,有助於確定病變的性質、組織學來源和病理學特徵。
在消化內科內鏡團隊熟練操作、精準配合下,手術高效、順利的結束。幾天后,劉女士拿到病理結果,證實是十二指腸GIST(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也就是十二指腸間質瘤。由於十二指腸部位特殊性,避免進行創傷較大的Whipple手術,利用超聲內鏡穿刺組織基因檢測,先給予劉女士格列衛藥物治療,待腫瘤退縮後進行局部挖除術。
胃腸道間質瘤並不等同於胃癌或者腸癌。癌是指發生於上皮的惡性腫瘤,具有浸潤性生長和容易復發和轉移的特點。而胃腸道間質瘤則發生於胃腸道的間葉組織,其局部侵襲性並不如癌,較少通過淋巴結,但更多通過血液轉移。
專家提醒,一旦出現消化道出血,包括嘔血、便血或黑便等症狀,以及腹部發現包塊、經常出現不明原因的腹痛或難以用其他原因解釋的貧血時,都應該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必要時進行超聲內鏡檢查。如果在胃鏡檢查中沒有發現病灶,最好再進行小腸鏡檢查,以免漏診。(通訊員 趙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