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向前進,人民的通信兵,首長的耳目,軍隊的神經。銀線連接雄獅百萬,為人民解放為祖國安寧,我們奉獻青春和生命。”一首慷慨激昂的《通信兵之歌》唱出了血與火的戰場和鏗鏘威武的軍人風采,也唱出了西鹹新區空港新城老兵崔克功難忘的從軍歲月。
今年87歲的崔克功家住空港新城太平鎮杈楊村二組,1951年參軍,“當年,我是鄉上第二個響應國家號召報名參軍的,當時我們披紅戴花騎大馬,路上還有群眾扭秧歌歡送。”提起來報名從軍時的情景,崔克功難抑心中的自豪,但令他遺憾的是,自己在軍旅生涯中一直駐守後方,直到戰爭結束復員,都沒能開赴朝鮮戰場。
“我跟隨新兵部隊到達甘肅省張掖市,隸屬第一野戰軍第三軍軍部,擔任通信員。”崔克功回憶道。在軍營裏,這個長得高高大大的陜西小夥子很快就引起了領導的注意,要拉他出去“鍛鍊”一下,“當時我什麼都不懂,牽著部隊給發的馬就跟著排長出發去張掖市南邊祁連山下的騎兵團送信。”崔克功講道,“我們帶了些炒麵、幹饃做乾糧,一路上風餐露宿,在沙漠裏騎三四天馬才到了騎兵團。”
剛到騎兵團將信交給收發領導,便響起了集結的號角聲,山裏發現了土匪的蹤跡,戰士們隨即整裝出發。17歲新兵崔克功親眼目睹前一刻還在操場上奔跑著打籃球的戰士們幾分鐘之內便著裝整齊,背上槍,騎上馬隨著參謀長和營長的口令整齊向山中前進,不到一個鐘頭就把土匪們抓了回來,高效迅速的戰鬥力讓他感到無比震撼。“除了戰士們‘聽令即動’的反應能力,在戰鬥中領導衝鋒在前、身先士卒的作風也對我以後訓練、帶兵起到了非常好的榜樣作用。”1952年下半年,表現出色的崔克功被轉到了十一航校並擔任警通班班長,隨軍前往三原開展建設任務。在此期間,崔克功成為了一名共産黨員,用自己的勤奮,為祖國建設貢獻力量。
1957年,從軍6年的崔克功復員回鄉,先後擔任太平人民公社水利段段長、太平信用社主任、杈楊村大隊書記等職。在杈楊大隊工作期間,崔克功帶頭組織興辦農場試驗田,“當時我們隊上有將近5000畝地,因為缺水澆地,土地貧瘠沒有收成,每年都只能向政府申請糧食。”早期杈楊村地形不好,水利基礎設施缺乏,土地灌排能力嚴重不足,糧食生産能力低下,群眾糧食短缺問題嚴重。為消除糧食短缺問題,崔克功帶領群眾積極修建水渠,引入寶雞峽灌溉水源進行澆地,産量提升數十倍,解決了群眾的吃飯問題。“以前人家都嫌我們村地不好沒糧食人吃不飽,都不敢把女子嫁來我們村,自從引來了水澆地後大家吃飯不是問題了,也開始努力尋找致富的辦法。”崔克功説道。
“我是一名共産黨員,無論何時何地都不能忘記初心,要盡最大的努力為群眾服務,帶領群眾過上好日子。”數十年來,崔克功始終牢記入黨時立下的誓言,在工作生活中積極發揮帶頭表率作用,以實際行動帶領群眾謀幸福。今年黨史學習教育開展後,崔克功加入了空港新城老兵宣講團,向更多人講述紅色故事,以實際行動傳揚愛黨愛國精神。(通訊員 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