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運字典】“秦創原”,是陜西的什麼“原”?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1-09-17 09:33:37

  國際在線陜西報道(記者 柳洪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四屆運動會于9月15日晚在陜西省西安市隆重開幕。充滿喜悅和自豪的三秦兒女,洋溢在臉上的笑容,猶如西安奧體中心的燈光一樣絢爛。

  精彩紛呈的《奮鬥新時代 奮進新征程》文體展演,串聯起新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奮鬥歷程,也展現了陜西的發展和貢獻。在眾多節目中,鑲嵌在超大立體晶片中的“秦創原”三個字,不出意外的出現在第三篇章“中國夢”中。

  在開幕式這個璀璨之夜,“‘原’上”燈火輝煌。

【全運字典】“秦創原”,是陜西的什麼“原”?_fororder_微信截圖_20210916095822

《奮鬥新時代 奮進新征程》文體展演中的“秦創原”三個字 圖片來源於視頻截圖

       這個“原”是陜西追趕超越的本原,是初心

  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陜西考察並看望慰問幹部群眾,指出“陜西正處在追趕超越階段”。這一定位,開啟了陜西經濟社會發展的新一頁。時至今日,陜西仍把奮力譜寫陜西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作為全部工作的總綱。

  陜西雖處西部,但區位特殊。其發展得怎麼樣,不僅關乎三秦父老的福祉,而且對“一帶一路”倡議、對西部大開發等都具有重要意義。本著這份初心使命,陜西緊扣推動高品質發展主題,“十三五”時期,生産總值年均增長6.3%,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288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56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對外貿易年均增長14.8%,實際利用外資和引進內資年均分別增長12.8%、13.9%,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不斷走深走實……不論是與國家戰略機遇的嫁接,還是自身資源優勢的釋放,陜西追趕超越結出階段性果實。

  正是保持著對這份初心的堅定信念,在極不平凡的2020年,陜西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全省實現生産總值26181.86億元人民幣,展現出極強的經濟韌性和深層優勢。

  2021年上半年,陜西省上半年經濟總量為13542.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0.2%。經濟持續復蘇的同時,陜西堅持穩工業、擴投資、促消費並舉,出臺了《2021年全省工業穩增長促投資若干措施》等政策,在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中確保實現經濟穩定增長、品質明顯提升。

  統籌全省發展大局,需要把追趕超越落實到全省工作全過程各方面。而這個初心本原便是推動陜西高品質發展的“向量發動機”,根據發展所需産生不同方向的推力。

  這個“原”是科技創新之火的燎原,是大勢

  “這個節目展現的是以陜西省為代表的新時代中國創造,節目當中,創作的原型依託是被稱作秦創原的陜西省創新驅動發展平臺。”這是《奮鬥新時代 奮進新征程》文體展演節目中,出現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以下簡稱“秦創原”)時的解説詞。

  2021年3月30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大會在西鹹新區召開。自此,被定義為建設立體聯動“孵化器”、成果轉化“加速器”和兩鏈融合“促進器”的秦創原橫空出世。這讓陜西有了從科教大省向科教強省邁進的“雲梯”,有了實現創新驅動高品質發展的“指揮棒”。

  秦創原的出現,是陜西科技創新思維的根本轉變。這一轉變的發生,一改過去科創載體各自為戰的“孤軍模式”,進而形成“集團軍、多兵種協同作戰模式”,集中優勢力量向科技領域制高點的搶灘登陸。

  自成立以來的半年裏,秦創原在陜西乃至全國激起漣漪陣陣。據了解,秦創原共徵集各地市(區)155家單位2920項科研成果,65家單位共梳理出人才、技術、政策等方面需求227項;已引入西交1896等孵化器6家、弘毅天承知識産權公司等專業服務機構38個;啟動了光子、高端機床、先進金屬材料、新能源與智慧汽車、半導體與積體電路、北斗導航、氫能、種業等“兩鏈”融合重點專項;在先進稀有金屬材料、半導體與積體電路、光子産業、高檔數控機床等領域組建了4個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和8個創新聯合體……大開大闔下,秦創原的“大寫意”神韻漸露。

  在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的帶動下,今年上半年,陜西全省24個高新區新增註冊企業1.71萬家,同比增長61.97%;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8567家,同比增加70.86%;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769億元,同比增長40%。陜西正讓科技創新之火,燃成照亮前路之炬。

  這個“原”是可持續發展的春原,是希望

  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強調,我國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雙碳”戰略的意義之重,在準確把握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下,無疑是今年最受關注的決策之一。對於陜西這樣一個能源大省而言,落實“雙碳”戰略,是當前的挑戰,更是未來的機遇。

  陜西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2020年規上工業原煤産量6.79億噸,佔全國的17.7%;原油産量2693.72萬噸,佔全國的13.8%;天然氣産量274.58億立方米。在“十四五”這個碳達峰的關鍵期、窗口期,陜西若能走出低碳“先行區”的發展步伐,勢必對中國踐行“雙碳承諾”産生積極的影響。

  今年以來,陜西積極制定低碳發展戰略和政策,加快發展低碳技術,推動能源清潔低碳高效利用,持續降低碳排放強度,努力探索出一條具有陜西特色的低碳綠色發展之路。據了解,陜西省注重“源頭控碳”,將79個“兩高”項目從“十四五”謀劃的重大項目中剔除,並壓減28個在建擬建和擬投産達産“兩高”項目;實施煤電清潔低碳化改造,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佔比達到33%……從一系列動作中不難看出,陜西的“雙碳”動作行動快、力度大。

  抓好綠色低碳發展,需要戰略定力和戰術魄力。而實現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也必將在“高碳産業承壓下轉型、低碳産業利好中發力”的雙重耦合下前行。8月19日,陜西省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召開第一次全體(擴大)會議召開。會議強調,陜西要在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的同時,全力實施科研攻關,有序開展試點示範,系統謀劃改革創新舉措,加快能源結構、産業結構、技術結構、消費結構調整步伐。

  強化綠色低碳發展導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在陜西這片可持續發展的春原上,既播種著當世的果實,也孕育著後世的希望。

編輯:王菲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