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陜西全省博物館高品質發展大會上公佈的《“十三五”期間陜西博物館事業發展報告》提到,“十三五”以來,全省博物館數量穩步增長,四級博物館體系基本構建。截至2020年底,在陜西省文物局登記備案的博物館紀念館共329座,年均接待觀眾5000萬餘人次,平均約11.7萬名陜西人擁有一座博物館。
據統計,截至2020年底,在陜西省文物局登記備案的博物館紀念館共329座,比“十二五”期間新增76座,新增率達30%,其中非國有博物館新增43座,新增率為70.5%,發展速度位居全國前列。這其中,文物系統165座、國有行業系統60座、非國有博物館104座,一級博物館9座、二級博物館16座、三級博物館22座。
在可移動文物方面,我省已經完成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共普查可移動文物774.88萬件,總數量位居全國第二,包括革命文物10.7萬件,其中一級文物11166(件/套)、二級文物23848(件/套)、三級文物112568(件/套)。
全省博物館年均舉辦各類思想性與藝術性相融合的陳列展覽近800個,推出的“寶雞出土青銅器與金文精華”“漢唐長安她生活”和“半坡遺址和半坡文化展”等系列出省交流展覽200場次,構建起具有鮮明陜西特色的精品巡聯展體系。此外,我省率先將博物館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全省博物館面向中小學生集體預約免費,並在“互聯網+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互聯網+文物教育”平臺、數字博物館建設、文物數字化保護利用等方面積極探索,不斷推進博物館網絡化、數字化、智慧化。
近年來,省文物局先後組織實施延安石窟寺等60余項文物數字化保護展示利用項目,進一步實現文物數字資源共享。陜西數字博物館與122個國家及地區的3421個博物館實現了連接互動,已完成144家數字博物館網絡虛擬館上線,145個專題講座數字化和900多件館藏精品文物介紹數字化項目,體驗觀眾超過600萬人次。
據省文物局介紹,受疫情影響,全省博物館在閉館或限流開放時,持續推出具有陜西特色的“秦俑百問微課堂”“雲講國寶”“陜歷博微課堂”等新媒體傳播活動,通過200余項線上展覽和3000余項文物知識、視頻講解、互動體驗等活動,用更“接地氣”的方式讓文物“活”起來。通過雲展覽、雲教育、雲直播等傳播方式,使數以億計的觀眾可以足不出戶,享受陜西博物館文化服務。(記者 龐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