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灣村的牡丹花盛開,“美麗經濟”既增加了群眾的收入,又帶來了遊客。(資料圖片)
臨潼區驪山上的小金街辦小金村,在過去由於地形限制産業發展緩慢,村民生活艱苦。如今,走進小金村,一排排嶄新的房屋整齊地排列著,一條條鄉村道路乾淨整潔,一面面文化墻上繪畫著脫貧致富的生動實踐,每個村民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産業融合帶動鄉村建設
“我一共種了3畝地,有花椒、金菊、石竹等,去年不算花椒,我就賣了將近一萬元錢,今年這些農作物的頭茬我也已經賣了5000元左右。”今年66歲的村民黃根來積極參與小金村的花椒種植産業,享受著收穫喜悅的他高興地告訴記者。
地上種植花椒、核桃、柿子,林下套種金菊、石竹等中藥材,小金村高效的耕地利用為村民“縫”好了錢袋子。今年,花椒即將進入盛果期,鄉村振興工作也邁上新起點,小金村駐村幹部與該村兩委班子緊密配合,專門邀請區農業農村局的技術專家來給種植花椒的村民進行種植、修剪施肥、防蟲防凍等多方面的培訓學習,進一步增強了大家的種植技術與信心,鞏固拓展産業振興路子,努力將村民的“錢袋子”裝滿。
近年來,臨潼區依託特色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推動農村産業融合發展,有力助推了鄉村振興。
同樣是在小金街辦,打通了“美麗”經濟脈絡的毛灣村已經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産業融合帶來的益處,依託牡丹種植銷售走出鄉村振興路。
毛灣村自然生態環境優美,林木茂密,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過去,毛灣村村民以傳統種植為主,經濟效益低。村民們摸索出牡丹、芍藥種植的致富出路後,又依託美麗的千畝牡丹園和風景秀麗的毛灣水庫,將牡丹、芍藥種植規模不斷擴大,村民們也由過去的個體戶經營向合作社、公司化運作轉變。
牡丹花可以發展鄉村旅遊,同時激活毛灣水庫的遊覽價值,牡丹籽可以加工成食用油,目前,毛灣村已經有100余戶村民從事牡丹種植和相關産業鏈工作,依託毛灣村的輻射帶動,如今小金街辦也走上了農旅融合的發展道路,牡丹産業激活“美麗”經濟,生態旅遊也成了鄉村振興的新名片。
讓“美麗生態”促進“美麗經濟”
産業興、百業興。為全方位助力鄉村産業融合發展,今年臨潼區全面系統謀劃,將農村基礎設施提升、産業發展及鄉村建設等一批大項目納入“十四五”規劃,諸如:在渭河以北4個街辦規劃10萬畝圍繞鄉村振興策劃的番茄智慧谷重點項目,做強臨潼區番茄種業品牌,帶動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提升鄉村村容村貌、推進鄉村建設;以8萬畝石榴産業為依託,在沿山區建設慢旅遊區,深入推進“旅遊+農業”模式,促進群眾增收;讓好風景貫穿到農業、工業、服務業等領域,全力推進全區三産融合,讓“美麗生態”促進“美麗經濟”,助農增收致富,實現鄉村振興。
在穆寨村、仁宗村全域實施美麗鄉村連片建設項目,通過2年投資4000萬元積極打造美麗村莊示範街道和AAA級旅遊景區,科學規劃和建設兩個片區的鄉村道路、旅遊設施、人畜飲水、民宿發展等項目,提升片區整體品質……
為打牢産業發展基礎,今年臨潼區主要實施農業産業項目64個,覆蓋19個脫貧村,並採取“龍頭企業+集體經濟+産業+脫貧戶”的入股分紅、光伏收益分紅、村級集體經濟入股分紅等模式,裝滿老百姓的“錢袋子”。下一步,臨潼區將繼續聚焦“鞏固、拓展、銜接”3個關鍵,切實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帶動全區鄉村振興一片紅。( 文/記者 駱妍 圖/通訊員 王三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