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嘗一個”,張利娟笑著雙手捧出一個碩大的蒸盤,裏面裝著幾十個饅頭,呼呼冒著熱氣白白胖胖,蒸氣的氤氳中,又一籠香噴噴的饅頭出爐了。
早上6點,當東方剛泛出魚肚白,灃西新城利娟饃店已經霧氣騰騰,香氣誘人。張利娟看著剛出爐的饅頭,臉上洋溢出滿意的笑容。
自1月1日以來,這家二十來平方米的饅頭店,每天從早上6點一直營業到晚上12點,堅持疫情期間不停業、不減量、不漲價,為周圍群眾提供了便利的生活保障。
為了節約時間,每天淩晨3點,夫妻倆就開始起來忙活,和面、發面、醒面、成型……一直忙到天亮,接下來,一籠一籠的饅頭就將出爐了。
熱氣騰騰的饅頭出籠。
開業期間,他們每天都要做核酸檢測並將結果上報,製作饅頭的每道工序,不僅全程佩戴口罩,製作前用消毒水洗手,饅頭製作好後也是用保鮮膜和塑膠袋包裝好,最後根據不同顧客的要求分裝打包,再親自配送到指定地點。
“我們的饅頭一般都是給馬王衛生院、鐵路工區的工人,和咱周圍村上的防疫工作人員配送的,他們每次都要的很多,一次就是幾百個。”張利娟説,“偶爾有散客,我們就讓人家出示綠碼,然後給送到路邊,要人性化一點嘛,而且大家全程戴口罩的,比較安全。”
為了避免聚集,夫妻倆還建立了顧客微信群,大家在群裏下好單後,再根據數量製作饅頭,也保證了村裏鄉親每日能吃到新鮮饅頭。有時候需求大,張利娟基本上一天都在店裏忙活。
“晚上有很多忙碌了一天的疫情一線工作者,連吃上一口熱乎飯的時間都沒有,我們饅頭店把熱饅頭給他們備著,讓他們心裏也踏實。”張利娟説。
馬王饃店
因為配送及時,夫妻倆人也熱心,這家饅頭店一傳十,十傳百,群裏的顧客越來越多,現在每天基本都能賣出去3000個左右。即使在麵粉、酵母等原材料略微漲價的情況下,夫妻倆也維持原價,不多收群眾一分錢,饅頭用料也很足量。“現在好多饅頭店都關門了,作為地地道道的陜西人,一天不吃饅頭都不行,而這家店每天都能及時把饅頭送來,也不給我們漲價,我們就喜歡他家的饅頭!”一位顧客在微信群裏一邊説著,一邊又下單了20個饅頭。
“我家饅頭都是老面發酵,無添加劑,口感緊實,吃到嘴裏清甜。”張利娟自豪地回復。
張利娟
與此同時,灃西新城還有林玲岩饃店、秦老三罐罐饃店等多家饅頭店在疫情期間默默堅守,在政策允許下堅持營業,為周圍群眾提供便利生活保障。“疫情中大家生活都不容易,價格漲了他們接受不了,我心裏也不安。”秦老三罐罐饃店老闆説。
在春寒料峭的非常時期,一個小小的饅頭,一方樸素的小店,用日復一日的堅守,溫暖了無數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