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兵俑國的少年丟失了自己的面具,被國家拋棄,少年能否通過種種磨難,重新回到兵俑國?2016年,由中外藝術家跨國合作的原創兒童劇《塤俑少年》在大華1935劇場首演,這樣題材的兒童劇在當時的西安還頗為新鮮。
這部曾擬名為“兵馬俑少年”的劇目,取材于中國歷史文化,充分利用了秦俑、古琴、塤等陜西地方文化藝術元素,講述了塤俑少年尋找面具的故事,意在啟發兒童及青少年面對現實獨立思考,東方的歷史和西方的思考碰撞、融合,重新解構、組合,綻放出不一樣的精彩。
該劇的導演是享譽歐洲的克羅地亞兒童劇導演,國際兒童及青少年戲劇聯盟前秘書長伊維薩·西米奇,執導過多部全球巡演的兒童劇。他和妻子——著名戲劇演員維托米拉·隆查爾一起定居西安,如饑似渴地汲取中國元素,打造著一部部精品國際兒童戲劇。
圖為西米奇與隆查爾在周至樓觀臺景區采風
圖為西米奇與隆查爾遊覽大唐不夜城留影
克羅地亞夫婦在西安的“戲劇人生”
在西安尋找創作源泉 推動本土兒童劇國際化
談及《塤俑少年》的創作初衷,伊維薩·西米奇説:“此次創作重要的意義是將中國文化和當代戲劇進行了融合再創作,希望通過跨界國際兒童戲劇作品,推動中國本土兒童劇創新和國際化進程,帶動更多中國文化和中國元素的戲劇教育産品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西米奇與西安結緣于2015年。“當時這裡一家劇院的負責人邀請我來參觀遊覽,雖然只停留了兩天,但這座美麗古老的城市令我印象非常深刻,我一回克羅地亞就動員妻子一起搬到西安生活。”
“選擇西安是因為文化,因為傳統,因為十三朝古都的底蘊。西安不同於別的發達城市,很好留存著中國文化的歷史韻味和文化精髓。這種中國味道正是吸引我們留下的重要原因。作為文藝工作者,我們非常需要這裡文化氣息的灌溉。”
深愛戲劇的西米奇與這座城市進行著深度對話,在這裡尋找著一切令他新奇的文化元素。他坐地鐵、公交或者走路,去了城墻、大雁塔、兵馬俑,也走進大街小巷,體驗西安人的生活方式,接觸到了非常多的非遺項目和傳統戲劇......他把看到的、聽到的東西都融進戲劇創作。西安,成為了他創作的不竭源泉。
重新解構傳統故事 賦予兒童劇新的魅力
創作的同時,西米奇還在西安歐亞學院任教,負責學前教育及小學教育課程,教授戲劇知識與技巧。
“一部戲劇的形成要從一個故事開始。在今天的課堂上,大家從展示自己製作的人偶開始,一步步進入戲劇世界……”西米奇的課堂毫無拘束,同學們不必端坐,自在就好,大家繪聲繪色地進行著表演,用想像力傳遞獨特思想。
“大家一定要玩起來,盡情表現你自己,釋放你自己。”在西米奇引領下,十分文靜、羞于表演的女孩薛靜紅竟變身英勇騎士,衝破迷霧重重的森林,找到心愛的伊人。“老師教得很好,我覺得自己越來越放得開了!這就是戲劇的魅力!”
“兒童劇並不幼稚。”西米奇對戲劇教育理唸有獨到的認識。他説:“成人戲劇能讓人精神豐富、內心美好,即便如此,它也沒有兒童戲劇重要。兒童戲劇是兒童的延伸需求,孩子們可以從戲劇裏了解自己,學習做人的品質。”
西米奇認為,對於兒童來説,戲劇還有另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教育。“通過戲劇,孩子們可以加深對生活的理解。然而執導戲劇也是有技巧的,我們要把美猴王的故事搬上舞臺,不能只講傳統歷史,要讓孩子們在故事中看到自己的故事”。
這個克羅地亞人如此理解中國傳統故事——
“藏在東海海底龍宮的金箍棒,只有美猴王能拿得起,只有他能控制它,這是一件專為他打造的武器,代表了美猴王的力量。我們要讓孩子意識到,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武器。想擁有美猴王一樣的力量,就需要深入我們的意識世界,發現真正的自己,找到自己的武器。”西米奇表示,“‘雙減’政策落地後,中國孩子有了更多時間去玩耍,這樣很好。這個世界需要有想像力和創造力的人,只有讓孩子多玩,保持頑皮的本能,才能創造出新的事物。”
“我們要給孩子自由, 讓他們去玩耍,去表達自己,讓他們有機會尋找自己的武器、天賦、能力,找到自己愛做的事,成為真正的自己,而不是按照大人設定好的路線去生活。我在歐亞學院教授戲劇的一個思路就是:不止教大家技能,而是幫助學生們成為有創造力和獨立人格的人。”
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倏與忽時相與遇于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在這部糅合了《井底之蛙》《莊周夢蝶》等眾多經典故事的兒童劇《從前有個渾沌》中,西米奇向觀眾娓娓道來兒童、童年、父母、教育、孩子的夢想等主題,將2000多年前的古老故事帶回到現當代語境中,賦予它們新的生命與含義。
“看完這部劇我不自覺地對孩子説話變輕柔了,安排很多事情開始徵詢孩子的意見,而不再是一味替他做決定,我想這就是這部劇對我的影響吧!”家長陳震南説。
西米奇用戲劇語言讓世界更深入了解中國人與中國文化,2017年,為表彰其為西安發展作出的突出貢獻,西安市政府特別為他頒發了“西安友誼獎”。
在國際交流活動中推介大美西安
這些年,“夫唱婦隨”的隆查爾也一直在各種國際交流活動中身體力行地用戲劇魅力推介著大美西安,“我希望用我的行動呼喚更多國家的人來到西安,來這裡旅遊賞景,來這裡探究中國。”
去年,隆查爾帶著《一個輪子的故事》兒童劇走進第七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
“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輪子。輪子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伴隨著隆查爾低沉且富有磁性的女音,一個關於輪子的故事徐徐展開。隆查爾用她極富感染力的肢體動作和語言,將小朋友們帶入到神奇的輪子世界。“假如只有大輪子,世界就不能轉動了。小輪子用處很多、很大,它可以是起重機的齒輪,也可以幫助風車轉動發電,鐘錶轉動也離不開它。我們每個人就像輪子一樣,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可以成為有用的人。”聽到小觀眾鵬鵬的感悟,隆查爾露出欣慰的笑容。
“當今世界,電子産品、遊戲、短視頻佔據了孩子們的生活。我希望家長們能帶孩子來劇場,在這裡,孩子們可以更直觀感受到生活。這種體驗感不是簡單地看電影這種單向輸出可以獲得的,而是通過在劇場中與其他兒童玩耍嬉戲獲得。”隆查爾説。
隆查爾還在西安歐亞學院文化傳媒學院教授跨文化交流和項目管理兩門課。“我希望學生們在課堂上能多提問、多交流。這些年來,我看到了可喜的變化,孩子們的回答不再千篇一律,大家開始發掘自己的內心,有了自己的想法。”
如今,隆查爾成了一屆屆學生口中的“隆奶奶”。“許多學生畢業之後還經常聯繫我,和我交流找工作、交男友的事,討論對許多問題的看法。我常常告訴學生們,我並不能教給你什麼,我所能做的就是幫助你們去發現自己,認識自己,大膽前行。”
教學之餘,隆查爾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國家文創産業座談會、歐亞經濟論壇等國際交流活動,為中國發聲,為西安“代言”。在第三屆中國——中東歐國家文化合作部長論壇上,她作為克羅地亞代表,分享克羅地亞人在西安的生活感受,推介這裡的人文環境,呼籲更多人來中國、來西安旅遊。“我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密切中東歐各國間的文化交流,推動中東歐國家文化往來。”
為了讓學生們更好了解世界,她協調組織西安歐亞學院學生與克羅地亞、塞爾維亞、黑山和馬其頓等六國青年召開跨文化交流線上會議,分享彼此的學習、飲食及校園生活。“通過鏡頭,中東歐國家的青年們看到了熱氣騰騰的biangbiang面,感受到了鐘鼓樓的古樸和兵馬俑的壯觀,對西安充滿了嚮往,我們的孩子也特別想去中東歐逛逛,這就是文化的力量,可以讓世界人民加深了解、互通往來。”
當下,西米奇和隆查爾還在積極學習漢語,希望漢語水準能“更上一層樓”,當好文化使者。“我們也非常享受住在雁塔南路的生活,西安最好的音樂廳、舞劇院、博物館,都在我們的15分鐘生活圈內,這讓我們離多元文化更近。剛來西安定居時,城市只有兩條地鐵,如今,西安的地鐵已通向四方。相信隨著本土戲劇國際化進程的加快,西安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將更加大,我們夫婦也願獻上一份綿薄之力。”隆查爾説。(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拓玲 實習生 徐福敏 張錦儀)
圖為隆查爾與西安歐亞學院學生進行“和而不同”項目成果展演時留影
圖為隆查爾組織歐亞學院學生與歐洲國家學生進行線上跨文化交流會議現場
圖為西米奇與隆查爾在“西安友誼獎”頒獎現場留影
圖為隆查爾(左二)作為克羅地亞代表參加中國——中東歐國家文化合作部長論壇留影
圖為隆查爾在《一個輪子的故事》兒童劇演出結束時與小觀眾合影留念
此二圖為隆查爾為歐亞學院學生教授戲劇知識(圖片均為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