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蔡專幹,我真的覺得日子就沒有盼頭了。”西安市未央區張家堡街道低保困難人員何某由衷感慨。由於身患重病且需要獨自撫養女兒,何某家庭經濟較為困難。未央區張家堡街道救助專幹蔡暉在了解到何某情況後,主動協助何某申請臨時救助,同時聯繫社會組織為何某進行心理疏導。一系列措施幫助何某重新拾起了生活信心。
近年來,未央區在全面掌握轄區困難群體救助需求的基礎上,探索出包含物質、服務、精神等各個層面在內的“1+9+N”菜單式救助模式,以實物救助、生活照護、就業幫扶、社會融入、精神慰藉等定制救助“菜單”,讓識別更有精度、救助更有力度、幫扶更有溫度。
疫情時的未央:“點對點”救助很暖心
未央區工作人員上門了解轄區老人生活情況
張家堡街道南康新村是一個典型的城中村,外來務工人員超過11000名。疫情封控期間,南康新村積極組織網格員、下沉幹部、志願者開展敲門行動,全面摸排孤寡老人、重症病患、孕産婦、新生兒等特殊人群情況,根據困難群眾實際需求“點對點”定制“菜單”,打破資金救助單一模式。利用現有服務資源和社會組織、志願者隊伍,南康新村聯合愛心企業科學“派單”據統計,封控期間,南康新村發放各項物資折合人民幣120余萬元,發放臨時救助金4.3萬元。
疫情封控期間,未央區漢城街道揚善村針對村內外來人口數量多、構成複雜、收入水準、生活狀態各不相同的現狀,通過村民代表包戶的方式,建立起“困難群眾需求臺賬”,包抓幹部入戶了解困難群眾實際需求,再根據需求精準實施分類救助,切實保障了區域內人員的基本生活。揚善村相關負責人説:“疫情的考驗下,我們認識到對困難群眾的救助不能只靠發錢,更要關注個體的實際訴求,通過連結資源、提供服務,切實把造成困難的問題解決掉。”
疫情後的未央:“菜單式”救助更貼心
未央區小區工作站服務項目
疫情平穩後,未央區積極總結經驗,完善配套措施,優化完善精準識別、強效救助、持續服務的“菜單式”救助模式,提升救助時效性、便捷性、針對性。
完善主動發現機制,“點菜”更有針對性。未央區利用網絡媒介廣泛開展救助政策宣傳,開通“e救助”網上申辦平臺,建立了262支“急難問題快速響應服務隊”,設立小區工作站為困難群眾開展代辦服務,線上線下齊發力,全面摸排各類特殊困難群眾底數,實施分類管理、分類施保,對老人、兒童、殘疾人等特殊群體定制救助“菜單”,充分滿足群眾的個性化需求。
完善“五社聯動”機制,“上菜”更有專業性。在充分了解群眾需求的基礎上,未央區充分發揮“五社聯動”機制,積極引導志願者、社會工作者、社會組織等有生力量參與社會救助工作,創新打造“蜂巢計劃”,按照“12+X”模式培育2000家社區社會組織,全區有25家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救助事業,提升了救助專業性、持續性、公共性。
同時,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未央區聯合轄區社會組織“萬和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上門為70歲以上獨居老人提供健康檢查、心理慰藉、打掃衛生、陪護就醫等“菜單式”服務,滿足轄區高齡獨居困難群眾的生活照料需求。
下一步,未央區將優化完善“菜單式”救助模式,創新救助載體,豐富救助內容,拓展救助功能,織密扎牢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網。(未央區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