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式融合 多領域共建 一起看看長安區靈活多樣的村企共建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2022-07-26 18:02:03

  為深入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全面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大力促進城鄉融合發展,西安市長安區按照“支部搭臺、村企共建、攜手發展”原則,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紮實推進“千企聯千村”行動,引導各類工商資本通過多種模式進行項目共建、資源整合,全面參與鄉村振興。

  “三變”改革共建模式

  西安市長安區利用農村土地和閒置房屋、設備等資源,使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增強區域發展活力,推動鄉村振興農文旅産業融合發展。長安唐村·中國農業公園通過“三變”改革構建“農戶+村級合作社+公司”合作模式,使村民獲得了“固定流轉收益+一定比例的分紅+合資公司務工+宅基地房産租賃”等多重收益,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140余萬元,就業100余人,觀光體驗20余萬人次,消費收入500余萬元。

  産供銷全産業鏈共建模式

  村企共同做好農産品生産、加工、運輸、倉儲等環節的協同管理,建立穩定的産銷關係,將特色優質農産品轉變為農商品,提高市場佔有率。陜西匯豐源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與西安市長安區鳴犢街道黎明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簽約“鳴犢街道黎明村漁稻共生項目”,利用黎明村內100畝土地,創新建設具有産業先導、技術先進、持續可行特點的高品質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基地,推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

  産業利益聯動共建模式

  西安市長安區利用村莊優勢資源發展産業,把村民嵌入産業鏈,形成利益聯動機制,充分調動人人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西安市長安區子午街道抱龍村採取“村集體經濟合作社+企業+農戶”的發展模式,帶動旅遊、民宿等經濟産業發展,擴大村民就業機會,增加村民經濟收入。同時,抱龍村以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為主體,逐步實現土地流轉、認養農田、康養民宿等多元化發展格局,吸引在外村民回村發展,使其成為鄉村振興的參與者、建設者、受益者。

  整村推進共建模式

  西安市長安區統籌優勢資源,發展現代農業、特色養殖、休閒文旅、生産生活服務等多種産業業態,聯合打造新型鄉村綜合體。西安市長安區王莽街道清水頭村培育“王莽鮮桃、清水蓮藕、亞特獼猴桃、桂花球大米”等特色産業,挖掘盤活村內52戶空莊空院,集中打造康養民宿新業態經濟,村民年人均收入達到22000元;小峪口村發展“非遺+”鄉集新業態,探索民宿、旅遊、研學等多種非遺文化傳承模式,實現社會、經濟、生態效益共贏。

  託管經營共建模式

  西安市長安區堅持企業統一託管、統一經營、統一銷售,解決村民勞動力不足、技術不強、規模不夠等問題,確保産品品質和村民收益長期穩定。西安市長安區引鎮街道胡家寨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以土地入股,與陜西長豐現代農業託管公司合建胡家寨農場,形成“合作社+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的土地“全託管”模式,整合農業項目資源,實現糧食規模化經營,去年帶動村民收入75.6萬元,實現了村集體、農戶和公司三方共贏。

  帶動就業創業共建模式

  企業通過對村民先進行培訓,培養成熟後安排就業,進一步帶動村民創業、實現增收。西安市長安區灤鎮街道上王村邀請行業精英對全村134戶農家樂廚師、服務員進行統一培訓,提升服務品質,經營戶年均收入達15萬元;陜西省婦女手工藝協會與喬村聯手打造三秦巧娘手工坊、直播基地,探索婦女手工“産學研訓創”聯動發展新模式,開展各類手工業培訓22次,累計培訓560人次,助力手工産業轉型升級。

  電商消費幫扶模式

  西安市長安區整合當地特色産品,連結生産基地、龍頭企業和消費市場,通過互聯網,建設自有網售平臺,幫助特色産品走出去。西安市長安區五台街道石砭峪新村優化“黨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模式,探索發展特色種養殖産業,形成以民宿、特色餐飲、居家養老為一體的三産融合發展新格局,建成“互聯網+農産品”電商平臺,集中收購、包裝石砭峪鐵皮石斛、中蜂蜜、核桃等,打造“石砭峪”品牌,去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65萬元。

  西安市長安區堅持黨委主導、政府搭臺、市場引導,以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八大助力”行動為抓手,以村企互聯互通為著力點,因地制宜挖掘更多村企共建互聯模式,推動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逐步實現全區232個村每村有共建、企業有效益、發展有質效、群眾有實惠,著力打造平臺助力、企業賦能鄉村振興的“長安模式”。(文 徐丹)

編輯:陳鏘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