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請看一下鏡頭。驗證完畢,謝謝。”在咸陽西330千伏輸變電工程施工現場,施工人員通過AI智慧面部識別系統“刷臉”進場。
在“數字中國”的大背景下,陜西送變電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陜西送變電”)與時代發展同頻共振,以數字化手段提升企業和項目管理水準,助力智慧工地創新發展,提升了工程管理水準和效率,樹立了良好的企業品牌形象。
智慧平臺應用系統 攝影 張彤博
施工管理“智慧化”
8月7日,位於興平市西吳街道辦良村的咸陽西330千伏輸變電工程項目部一片熱火朝天的施工景象。機械轟鳴,人頭攢動,各項工作正有序推進。
當今數字化時代,電網建設亟需“新式裝備”。陜西送變電審時度勢,勇立潮頭,率先引入智慧工地,以綠色低碳産業、智慧製造與高端裝備製造産業為支柱,著力打造經濟新常態下低碳智慧創新示範區。
在施工現場,上下班必經之處張貼著不同樣式的二維碼。看似普通的二維碼,實則包含著先進的“黑科技”。項目概況、施工組織設計及專項方案、管理體系、操作規範……現場施工人員只需拿起手機輕鬆一掃,就能全方位了解當前施工工序標準。相較于傳統的現場施工交底,二維碼交底的方式不但新穎,替代了傳統的紙質資料、標識牌等,而且傳播高效、製作方便、節約成本。
安全管理“數字化”
每天上午,項目部負責人陳文熠進入辦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安全管理平臺。該平臺是智慧工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解決了施工現場隨時可視的問題,還為項目打造了一層全覆蓋的“安全罩”,為項目安全生産保駕護航。
當不少項目的管理思維還僅僅止步于“如何確保安全”的時候,陜西送變電卻已經將全方位數字化安全管理做到了實處。數字化安全管理包含安全檢查記錄、危險源管理、危大工程管控三大專項。該平臺利用AI演算法,針對現場未佩戴安全帽、未穿戴反光衣等行為自動抓拍,並第一時間推送至管理人員手機端。通過該平臺,工作人員可以將安全問題的重點核心直觀反饋給管理者,管理者可直觀了解整個項目的安全狀況。
智慧平臺應用系統 攝影 張彤博
不僅如此,該平臺還可以隨時查看項目班組人員出勤情況,根據年齡、地域、安全教育情況等系統設置人員進出場規則,防範用工風險。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數字化安全管理平臺還特別增加了AI紅外智慧體溫監測功能。施工人員在進入現場時,除了常規的實名制刷臉考勤外,還能自動監測體溫是否異常、口罩是否正確佩戴,實現了“實名制+測溫+口罩識別”三重防護。
借助智慧工地的各种先進手段,在進行全方位安全管理的過程中發現隱患、消除隱患,陜西送變電連續多年成功實現了安全生産“零”事故,為各項目的安全生産定格了一條條“紅線”。
管理創新“科學化”
咸陽西330千伏輸變電工程是國網陜西省電力有限公司重點工程,建成後將滿足咸陽市區西部、興平市區東部負荷供電需求,對減輕周邊現有330千伏變電站供電壓力,優化咸陽110千伏網架結構,提高地區供電可靠性具有重要意義。該項目在建造之初就已經具有標杆性意義,在多方面實現了科學創新管理。
項目採用物聯網技術,軟硬體結合,以BIM(建設信息模型)技術應用為載體,現已集成了三維數字化交底、碰撞檢查、線上監控及可視化、品質管理、安全管理、智慧Wi-Fi、電能檢測、視頻監控等硬體監測設備,通過設備預警可第一時間給項目領導層及一線操作層反饋設備運轉情況,保證設備正常運轉。
下一步,該項目將利用BIM(建設信息模型)技術進行場地三維佈置,以施工轉序為節點佈置施工平面圖,合理安排施工機械的佈置,達到場地利用率,滿足科學創新化要求,通過多維度的分析,為項目管理提供有效的數據支撐。系統還將集成現場視頻監控、延時攝影以及無人機等先進設備,方便管理層手機端、網頁端快速查看;支持回放功能,做到“來源可查、去向可追”。
新技術的運用讓傳統的施工工地“C位出道”,驅動著産業升級和提質增效。陜西送變電作為在電網建設領域的引領者,將傾力打造全方位産業鏈,為實現“從優秀到卓越”的跨越式發展目標振翅高飛。(文 職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