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第29屆楊淩農高會種業專場新聞發佈會在農高會新聞中心舉行。記者從發佈會上了解到,今年康振生院士團隊在《細胞》雜誌發表了一項重大科研成果,發現了小麥中協助條銹菌感染的“真兇”,開闢了抗病小麥育種的新思路和新途徑。
小麥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但是生産上,小麥常面臨多種病蟲害的威脅,造成嚴重的産量損失。其中小麥條銹病是危害小麥最重的病害之一,稱為小麥的“癌症”。條銹病是全球性病害,我國一直是條銹病發病最嚴重的國家。
條銹病
眾所週知,抗病品種是防治條銹病最有效的辦法,但條銹病防控中的最大難題是小麥品種抗性易喪失,導致條銹病流行成災。
傳統上主要利用抗病基因賦予小麥抗性,這種抗性抗性強度好,在防控病害中發揮了重大作用。但問題是,小麥在生産上大規模應用3-5年後就會喪失抗性,而通常培育一個品種需要8-10年,品種抗性喪失速度快於品種培育速度,這就出現了新的問題,如何培育持久抗病品種?
經過十幾年的研究,康振生院士團隊克隆了全球首個小麥感條銹病基因,揭示了病菌如何操縱小麥導致感病的機理,在此基礎上通過基因編輯技術破壞病菌吸收營養,創制了持久抗病材料。這一研究今年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Cell》上,打破了傳統上主要利用抗病基因育種的思路,為生物育種提供了新策略和新途徑。這一成果被同行專家認為是實現種源自主可控,提升種業原始自主創新能力的跨越性突破。(通訊員 耿蘇強 記者 馬瑩 韓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