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進入新時代,澄城縣委、縣政府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目標,全面貫徹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堅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教育工作擺在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在創新和實幹中,鍛造澄城教育新品牌。
澄城縣北關中學第二屆“琢玉”教學節活動現場 供圖 澄城縣委宣傳部
“名師”築根基,“名校長”作引領,“名校”聚合力。澄城教育的“三名+”建設工作在澄城教育事業發展中特色突出、成效顯著。“三名+”立足縣域實際,圍繞“精準、精品、全員”總思路,織就覆蓋全縣學校的“三名+”建設網絡,推動全縣教育水準整體再上臺階。
截至目前,澄城縣共建立縣級“名校+”教育聯合體14個,縣級“名校長+”發展共同體14個,縣級“名師+”研修共同體52個,校級“名師+”研修共同體147個,參與教職工人數達2500余人,開展各類教研活動千余次。
以“名師+”為抓手 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
澄城縣聚焦“名師+”建設,積極搭建交流平臺,充分發揮縣域內優秀教師及業務能手的示範作用,帶動培養教師隊伍,為教育均衡發展提供支撐和保障。同時,澄城縣還組建了“名師+”研修共同體,讓省級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教學名師擔任主持人,涵蓋“管、教、學、研”各個環節,採取現場和“雲上”相結合方式,將他們的好做法、好經驗進行分享和推廣。
隨著國家“雙減”政策落地後,體育、音樂、美術等過去相對薄弱的學科受到關注,教學品質亟待提升。“名師+”工作精準發力,一方面“拉長板”,選送中小學骨幹教師赴北師大等名校參訓;另一方面“補短板”,在組建“名師+”研修共同體的同時,深入開展“送教下鄉”活動,有效促進學科發展,破解教學瓶頸,提升音體美教師隊伍的能力水準。
澄城縣注重從源頭抓起,將新招錄的82名特崗教師全部分配至城區跟崗實踐,加入相應學科的“名師+”研修共同體,並從農村學校遴選青年教師到城區學校進行“影子培訓”,通過廣泛交流和互學互助,向著實現城鄉教育均衡發展邁出新步伐。
以“名校長+”為引領 建設高水準校長團隊
當前,新課程、新高考、新評價和“雙減”“五項管理”等方面對校長的領導能力和管理水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為了引導校長最大程度發揮作用,夯實管校治校的擔當責任,全縣建立了14個“名校長+”發展共同體,以頭雁效應激發雁群活力。
澄城縣城關第五小學腰鼓隊的學生進行表演 供圖 澄城縣委宣傳部
張茂榮“名校長+”發展共同體組織開展“雙減”論壇,各成員校長圍繞“雙減政策減負提質”主題,攜手共話“雙減”新舉措,取得了較好的反響。
賀海軍“名校長+”發展共同體組織各學科教研組組長、相關優秀班主任代表開展“有效課堂標準及課堂觀察維度探究”的研修活動,活動卓有成效。
李晶“名校長”工作室以“立足前沿、實踐探索、互助交流、共同發展”為核心,倡導“追尋有我辦學理念,堅守無我教育情懷”,使各成員校長深受啟發,教育思想在交流碰撞中得到昇華。
“名校長”們堅持課題引領、活動展示、共同發展原則,用好研究成果,引領發展方向,通過觀摩交流、智慧分享的方式帶出一批好校長、領出一支好隊伍、管出一批好學校。
9月14日,澄城縣實驗學校校長李晶“名校長”工作室的成員們相聚在城關第六小學,對新學期的“名校長+”建設作出部署。成員們圍繞如何將新課程理念根植于課程實施中,如何發揮名師引領輻射作用,如何突出特色育人和展示活動等本學期重點任務,一起談認識、提設想、作交流。
澄城縣實驗學校召開“三名+建設”教學交流研討會 供圖 澄城縣委宣傳部
澄城縣城關第五小學校長侯軍昌感言,在李晶“名校長+”發展共同體的引領下,城關五小的運行體制、校長管理能力、教師成長和學生精神面貌都發生了積極向好的變化。
以“名校+”聯盟為契機 打造高規格龍頭學校
學校是教育的主陣地。在推進“名校長+”“名師+”建設同時,澄城縣將“名校+”作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解放思想,開闊視野,採取“上+、下+”聯動模式,全力打造高規格龍頭學校,輻射帶動全縣教育高品質發展。
西安高新一中和澄城中學聯合辦學簽約暨揭牌儀式 供圖 澄城縣委宣傳部
縣域外採取“上+”模式,瞄準北京、江蘇等教育發展高地,關注衡水中學、西安高新一中等域內外名校,跟進市域內強校,爭取各方“牽線搭橋”,不斷擴大“朋友圈”,獲取優勢資源。
澄城中學校長王會香介紹,“名校+”建設中,澄城中學“上+”西安高新一中開展雲校項目,利用5G網絡、高清直播設備、人工智能等技術,打破學校圍墻,實現原生態直播課堂、線上備課磨課專家研討、統一的教學評價標準、同步輔導、考練教學等,促進了學生、老師、管理團隊快速成長,同時全面提升了學校辦學層次和教學品質。
目前,如澄城中學一樣,澄城縣多所學校與江蘇省鎮江市宜城中學、丹徒區實驗學校,衡水十三中學,西安高新一中,渭南市初級中學、北塘實驗學校等學校組成“名校+”教育聯合體,通過名校訪學、“雲課”共享、學科研討等形式開展學習活動,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提升學校管理和教學水準。
縣域內則採取“下+”模式,按照“1所名校+3至5所發展提升學校”規劃,加強溝通交流,實現共促共進。特別是去年以來,澄城縣深化中小學集團化辦學改革,推行“合併式”辦學,以龍頭學校為引領,組建名校教育集團,形成“1+N”的辦學模式。澄城縣北關中學莊頭鎮中學分校、實驗學校城關六小分校的掛牌運行開啟了“下+”的有益探索。
澄城縣澄城中學開展科技節活動 供圖 澄城縣委宣傳部
教育是國之大計。如今,隨著“名師+”“名校長+”“名校+”建設向縱深推進,澄城人尊師重教、崇文尚學之風愈濃。澄城教育人將牢記為國育才使命,守正創新,繼往開來,持續釋放“三名+”激發的新動力,奮力書寫澄城教育新華章。(文 楊虎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