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文/記者 趙明 白圩瓏 圖/記者 馬昭)9月21日,由陜西省農業農村廳主辦,陜西省農業宣傳信息中心、三秦都市報、三秦網、秦聞客戶端、農民日報陜西記者站、各相關市縣農業農村局承辦的“喜迎二十大奮進新征程”——《“秦”勞富“漁”》陜西漁業高品質發展主題採訪團走進嵐皋縣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安康瀛湖、稻田魚加工企業、漁業科研場站等地,聆聽安康漁業好故事。
漁政執法智慧預警平臺,用“天眼”讓偷捕行為無處遁形。安康市嵐皋縣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大隊長謝賢波説:“我們在執法水域裝有9個攝像頭,一旦捕捉到疑似非法捕撈等違法行為,就會自動報警,所在村網格巡護監管者在手機端收到信息後,立即趕赴現場處置。”在漁政執法智慧預警平台中,岸邊的超清視頻監控實時監控江面上的一舉一動。
在安康瀛湖生態旅遊區,大水面增殖放流基地負責人肖德平介紹,增殖放流基地中養殖的主要有青魚、草魚、鰱魚、鳙魚四類,當這些魚從魚苗養殖成體長30釐米左右的成魚後,將按照實際需要,放生到瀛湖中,主要起到改善瀛湖生態環境的目的。瀛湖生態旅遊區漁業局局長吳安表示,兩年多以來,通過安康瀛湖生態旅遊區執法人員的執法和勸導,非法捕撈和違規垂釣案件發生率大幅下降,禁漁禁捕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將魚養殖在稻田中,魚的排泄物在陽光的作用下分解成養分,水稻吸收養分的同時過濾水質,為魚兒提供優質的生存環境,這就是稻漁綜合種養模式。該模式是安康市漢濱區突出安全健康主題,不斷擴大漁業養殖規模眾多做法中的一種。近年來,安康市漢濱區漁業發展緊緊圍繞加快漁業産業化進程這條主線,突出安全健康主題,漁業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品種模式不斷調優,養殖效益不斷提高,有力促進了漁業的迅猛發展。
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安康水産試驗示範站,技術人員從養殖池中撈起手掌大的鱸魚苗,將其捧在手心,看著它們撲騰的樣子,技術人員會心地笑著,這一尾尾活潑的“小精靈”,凝聚著他們的心血。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試驗站已凝練出“秦巴山區水生經濟動物資源養護和開發利用”、“漁業綠色生態健康養殖模式構建”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涵養地生態環境保護”三大工作方向,正在朝向區域産業服務中心、創新創業基地和學科建設支撐平臺的建設目標不斷奮進。
手機掃一掃,就能查詢魚産品的各種詳細信息,目前,“安康漢水魚”品牌的優質水産品,已經實現了從養殖到銷售的全程可追溯。近年來,安康市漁業部門成功申報“安康漢水魚”集體商標,制定了標誌使用和品鑒店認定管理辦法,建成安康漢水魚運營配送中心3家、打造了中國·安康漢水魚品鑒示範街,培育安康漢水魚品鑒店19家,開展了“安康漢水魚”優質水産品“一魚一標”産品追溯示範工作。
約6000米的山路,因為道路蜿蜒、崎嶇、狹窄,從山腳下駕車行駛上去,需要花費近半小時,在車上猶如置身於波濤中的船隻上,這是到達鎮坪縣飲源生態資源保護開發有限公司的必經之路。該公司于2017年8月與中國科學院桂建芳院士簽訂合作協議,設立陜西省首家水産院士工作站。致力於秦巴野生水生魚種質資源保護、研究與開發,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和貧困山區群眾增收致富。近年來,鎮坪縣充分利用境內豐富的冷水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以多鱗白甲魚、大鯢、鱒魚為主的水産養殖業,逐步探索出了一條符合該縣實際的特色水産養殖發展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