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陜西高品質發展”系列主題發佈會(第二場)。陜西省委科技工委委員、陜西省科技廳副廳長、新聞發言人王軍介紹有關情況。
王軍表示,陜西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紮實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加力加速建設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能力不斷增強,戰略性新興産業迅速發展壯大,科技創新驅動高品質發展的成效日益顯著。
發佈會現場
科創實力顯著提升 創新碩果成績斐然
王軍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省綜合科技水準從2012年的57.06%,提高到2021年的67.86%,排名全國第9位;研發投入強度由2.03%增長到2.35%;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由1.1萬件增至6.7萬件,增長了5.1倍;累計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291項,數量居全國前列;2020年SCI收錄陜西論文數26541篇,排名全國第7位。
在創新驅動方面,陜西省攻克了一批重大關鍵核心技術。載人航天、嫦娥攬月、天問探火、北斗組網、華龍核電、中國天眼、大飛機、奮鬥者坐底、特高壓輸電、港珠澳大橋等國家重大工程中,均有陜西科技的貢獻。陜西省單晶矽片、重卡變速器産量全球第一,鈦材加工量全球第二,半導體産業規模居全國第四,新能源汽車、高端液晶面板等成為“陜西智造”新名片。
2021年,陜西省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達到3312.41億元,是2013年的2.2倍,年均增速高於同期GDP增速4.5個百分點,對全省GDP 增量的貢獻率達到21.9%。
建好用好秦創原 推進創新驅動新發展
當前秦創原建設正處在成勢見效的關鍵階段,陜西省支持各市建設先行區和示範區、佈局建設一批“三器”示範平臺、持續推進科技型企業的孵化培育。
王軍強調,陜西省聚焦建設立體聯動“孵化器”、成果轉化“加速器”、兩鏈融合“促進器”三大目標,堅持企業主體、人才主力、市場主導、政府主推,提升“一中心一平臺一公司”功能作用,抓好“三器”樣板示範推廣,建好科技經紀人、職業經理人、“科學家+工程師”三支隊伍,完善全鏈條全要素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培育更多科創成果、科創項目、科創企業,構建“一總多區多平臺”的發展格局,不斷提升秦創原的影響力吸引力輻射力。
陜西省先後支持建設了灃東、碑林環大學創新街區、西安高新區電子谷、硬科技企業社區、咸陽創業灣等5個立體聯動孵化器,支持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西安光機所、空天動力研究院等牽頭組建了6個科技成果轉化“加速器”,圍繞新型顯示、氫能等佈局30余個共性技術平臺、創新聯合體等,打造兩鏈融合“促進器”樣板集群。目前,各類載體的集聚效應逐步顯現。
激發創新潛力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在科技體制方面,陜西省制定出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關於創新驅動引領高品質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陜西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陜西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若干規定》《陜西省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等政策文件,構建了高效有力的政策體系;深化科技計劃和經費管理改革、完善人才分類評價機制,推行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
值得一提的是,“三項改革”被國務院作為第九次大督查發現的典型經驗做法通報表揚並在全國推廣。陜西省不斷完善政策舉措,科研人員創新創業活力愈加活躍、科技成果轉化加速推進,使得“三項改革”正成為陜西塑造高品質發展新動能的重要舉措。
下一步,陜西省繼續堅持邊探索、邊總結、邊提升的思路,聚焦人才和機制兩個關鍵,持續深化改革,著力推動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堅持以改革促創新、以創新促發展,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充分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和潛能。(文/圖 張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