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紮實推動鄉村産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
作為持續關注鄉村建設,並提早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設計機構之一,陜西省旅遊設計院(以下簡稱“設計院”)始終堅持創新驅動,發揮專業優勢,通過文化賦能鄉村、産業賦能鄉村、生態賦能鄉村,在行業裏沉澱了一批批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用心用情繪就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
文化興村 助力鄉村振興固守靈魂
鄉村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是中華民族“根”與“魂”的守望者。設計院始終走在鄉村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的最前沿。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喀喇沁旗的馬鞍山村,因一座形似馬鞍形狀的山峰而得名。這裡是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革命老區,也是多民族聚居區和生態脆弱區。設計院在承接馬鞍山紅色教育基地的策劃設計中,通過公共文化場館集群建設,致力於提供滿足當地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新型優質文旅産品,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精神。項目現正如火如荼建設,未來將建成國家研學旅遊示範基地,極大提升喀喇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成為文化賦能帶動鄉村振興的實踐樣板。
馬鞍山紅色教育基地效果圖
講好黃河故事,傳承黃河文化。設計院紮根黃河沿岸的陜西省榆林市佳縣木頭峪村,協助推進木頭峪村強化歷史建築、名人故居、家風家學教育等文化遺産的保護修繕弘揚工作,為陜西省歷史文化名鎮木頭峪村建成黃河文化旅遊帶中國傳統家文化“人文鄉村標本”提供智力支持。
木頭峪村
生態優先 踐行鄉村振興綠色發展之路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旅遊業發展的産業紅利。設計院在鄉村農旅項目建設中致力於打好“生態牌”,用行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陜西省寶雞市太白縣黃柏垣鎮黃柏垣村位於秦嶺深處,是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設計院在對其進行規劃過程中,始終以秦嶺原生態保護為前提,以秦嶺生態旅遊為突破口,充分突出秦嶺原鄉生活場景,讓遊客從餐飲體驗、住宿休閒、自駕遊覽、山間度假等多方面體驗秦嶺原鄉的鄉土文化和生態魅力。該村還以綠色産業發展為基礎,營造板栗林、核桃林等優質林果環境空間,以此推動高端民宿、儻駱步行街民宿群的建設,加快全域旅遊發展步伐,全力打造鄉村振興新版圖。
黃柏垣村
陜西省安康市石泉縣的草池灣是秦嶺南麓的一個自然古村落,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是國寶朱鹮選中的地方,也是綠色有機大米的沃土。在審視草池灣未來發展中,設計院以保留鄉村原生體驗為基礎,打造屬於石泉特色的“人鳥共生”鄉村生活體驗地。在這裡,可以看山看水,體驗農耕,品味米香,觀鳥,釣魚,享受寧靜詩意的田園生活。該村走出一條依託優越生態環境發展有機産業的綠色“蝶變”之路。
産業賦能 奮力擦亮鄉村振興底色
産業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和關鍵。設計院立足鄉村自身實際,培育、發展和壯大地方特色鄉村産業,堅持走好融合發展的路子,探索更多鄉村産業發展模式,有力推進鄉村産業高品質發展,為鄉村全面振興“賦能加碼”。
在深耕鄉村振興領域的歷程中,由設計院策劃、規劃、設計、建設的陜西省咸陽市旬邑縣“西頭·鄉舍”和“西頭·歡樂牧場”,既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有效舉措,又是推動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探索了一條農旅産業融合發展的新路子,為全縣鄉村振興工作樹立了一個標杆。
從陜西省安康市漢陰縣鳳凰山南麓下到東河村,村口矗立的一塊格外醒目的界樁:鳳堰古梯田核心保護區。設計院深挖東河村鄉村生態特色,以“鳳堰古梯田”為本底,發展集“山、水、田、屋、寨、村、農”為一體,融“山水、人文、産業、設施、空間、環境”于一身的“美麗中國”的鄉村實踐。
近年來,設計院切實把推進鄉村振興作為主要業務方向之一,聚力突破,創新引領。“我們將通過文化傳承塑造特色、産業激活拓展賽道、環境提升構建場景,實現風景到場景再到美景的轉變,助力鄉村振興發展。在佈局項目時,把鄉村當作一個景區、度假區來打造,及時洞察遊客消費訴求,擘畫與新時代共振的壯美畫卷,走出一條鄉村旅遊賦能鄉村振興的新路子。”陜西省旅遊設計院院長李亞軍説。(陜旅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