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踏步邁向“擁河”發展時代,“北跨”第一站西鹹新區秦漢新城正在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建設的秦創原·渭河科創帶,持續引發關注。
秦創原·渭河科創帶以“五脈共生·九邑共榮”為城市設計理念,九個擁有不同主題定位且五脈要素完整的城邑,將為秦漢新城興建一流科創帶、吸引一流人才、孵化一流企業,打造融合、複合、創智、高效的新城市發展方式,提升城市創新策源能力和創新驅動發展水準,建設西安“北跨”背景下的“城市中心之中心”插上“騰飛之翼”。
“五脈九邑”城市規劃圖
其中,以科技創新功能為主導,建築造型“中而新”,強調秦漢文化現代演繹的正陽科創邑,憑藉其“科創+歷史”雙線並行的特色區域定位,格外令人矚目。
“科創&文化+交通關鍵點”
城邑之定位,與其地理位置息息相關。
地處秦漢新城最東側的正陽科創邑,北靠垣北,東臨高陵,南接渭河,既是秦漢新城快速聯通毗鄰區域的“窗口”,又擁有深厚的先進産業創新底蘊和基礎。
西鹹新區秦漢新城
正陽科創邑的科創脈搏,向北起始自集大健康産業集群與綜合型城市功能區于一體的垣北片區,西鹹新區·秦漢大健康産業園、空軍軍醫大學醫教研綜合體、中鐵一局三公司總部基地等在建龍頭産業項目,為正陽科創邑以“創新打底、聚能突破”為核心的發展模式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向南,這條脈搏一路貫通至正陽科創邑南部的濱水科創園區。這裡不僅是秦創原·渭河科創帶科創園區與總部基地的所在地,還將招引一大批與科創産業相配套的功能體,形成服務組團,用高度開放的創新輻射吸引先進製造企業集聚,並激活本地關聯性創業。
科創發展賦能,歷史傳承出新。“橫跨東西的秦創原·渭河科創帶”與“連接古今的秦漢文化帶”,以漢景帝陽陵博物院為節點在正陽科創邑交匯,展示出一幅大氣的秦漢畫卷。
漢景帝陽陵博物院于1999年建成開放,是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目前,博物院設有考古陳列館、帝陵外藏坑遺址保護展示廳、南闕門遺址保護展示廳、宗廟遺址4個基本陳列,展出文物1萬餘件,用科學、先進、數字化的理念與手段,生動再現千年前的漢家陵闕,成為獨具魅力的大型文化旅遊景區,是秦漢新城一張極具辨識度的文化名片。
正陽科創邑規劃效果圖
正陽科創邑處於秦漢新城與西安高陵區交界處,並通過正陽大橋與西安經開區跨渭連接。目前,秦漢新城正積極推動蘭池大道、蘭池三路東延工程,“中斷點”一旦打通,便可快捷、高效地實現與周邊區域的經濟互聯、文化互動、資源互通,極大提升城市承載能力。
如此,既有科創基礎與文化底蘊“雙料”加持,又位於交通關鍵樞紐點的正陽科創邑,特色不可謂不鮮明,地位不可謂不突出。
融入“古都文化傳承軸”
秦創原·渭河科創帶正陽科創邑,正處於以西安鐘樓南北為方向的“古都文化傳承軸”上,因此其城市風貌和産業佈局將與軸線整體規劃相融合。
根據規劃,正陽科創邑將建設開放式、體驗式、互動式的秦漢文化展示中心、漢風商業街與秦漢廣場,將通過文物展覽、考古體驗、社火表演等多種形式,為人們帶來多維度的秦漢文化體驗。這便是以漢景帝陽陵博物院為代表的帝脈(五陵秦宮脈)與鄉脈(沿垣村莊脈)、智脈(渭北城市脈)、水脈(渭河水體脈)深度融合的表現之一。
建築設計方面,正陽科創邑建築物整體風格與細節特徵也頗具特色:公共類建築典雅大方,中軸建築在採用秦漢高臺式造型的同時,局部點綴紅、褐等秦漢色彩;居住類建築以平屋頂為主,採取傳統三段式立面並增加輕挑檐造型,色彩清新近人;商業建築則注重傳統坡屋頂的現代轉譯,平坡結合,強調秦、漢文化符號的細節呈現。歷史人文與都市創新交相輝映的風貌特色,將在此得到最好注解。
如果説,城區的高樓街巷承載正陽科創邑産業、文旅的無限繁華,那麼由綠脈·濱渭生態脈與水脈·渭河水體脈交匯碰撞而生的渭北生態公園,便是人們追尋自然生機的絕佳去處。
這個以營造大渭河景觀,保護、恢復、展現自然風光為主旨的生態公園,兼具流水的柔情與草木的芬芳,未來將成為動靜皆宜、長幼咸宜、商旅俱宜的“正陽花園”,不僅為正陽科創邑帶來一抹清新的綠意,更將為秦漢新城建設一流生態休閒新坐標,打造渭河北岸優質濱水區提供有力依託。
正陽科創邑手繪效果圖
在西安“北跨”全面啟動的背景下,秦創原·渭河科創帶“九邑”之一的正陽科創邑,憑藉其“科創+歷史”的特色建設構思與“五脈皆榮”的城市要素結構,將為秦漢新城打造具有鮮明秦漢特色、匯聚高能級創新要素的城市新介面和極具創新活力的城市核心區,探索出一個都市建設的新樣板。(西鹹新區秦漢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