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打造國際農業産能合作平臺
8月15日拍攝的楊淩綜合保稅區(一期工程EPC總承包)項目。
“這是全國首個以農業産業為特色的保稅園區項目。該項目總建築面積17.5萬平方米,目前,項目已進入最後裝飾裝修階段。”8月15日,楊淩綜合保稅區(一期工程EPC總承包)項目生産經理梁濤説。
楊淩綜合保稅區是陜西第三大綜合保稅區,該項目在建設過程中,按照“四園區一中心三平臺”規劃佈局,突破重重難關,解決了各種建設難題。
“該項目建設體量大,單體比較多,超危工程也多,包括高支模、深基坑、大跨度鋼結構吊裝、幕墻等。針對這些難題,我們前期積極組織項目技術人員熟悉圖紙及現場施工條件,梳理項目超危工程,編制專項施工方案,組織專家進行論證。在施工過程中,項目管理人員全程監督,最終確保超危工程安全有效完成。”梁濤説,“楊淩綜合保稅區(一期工程EPC總承包)項目的1號樓、2號樓綜合服務中心的外墻為雙層懸挑板。這個結構設計使得上下兩層模板的間隙僅有500毫米,施工難度非常大,我們經過反復測試,在雙層懸挑板之間設計了快拆支架,可提前拆除上層模板,也不影響爬架提升,不僅節約了項目建設時間,也保證了工程效果和品質。”
作為全國首個農業産業特色的綜合保稅區,目前,楊淩綜合保稅區(一期工程EPC總承包)項目正圍繞種業、生物技術産業、大宗農産品與農資農機等産業,按照“四園區一中心三平臺”規劃佈局加大建設力度。據了解,四園區是指種質資源保稅研發園、跨境電商産業園、生物醫藥及植物提取産業園和高端食品加工産業園,一中心是指設施農業裝備及農業生産資料展示交易中心,三平臺為食品農産品檢驗檢疫平臺、特殊物品出入境供應鏈平臺和上合國家特色農産品貿易平臺。
楊淩綜合保稅區(一期工程EPC總承包)項目建成後,將利用綜保區相關政策優勢,在爭取放寬外資準入限制、簡化種子貿易行政審批、暢通種質資源進境通道、推動種業保稅研發、便利種子外繁制種和轉口貿易等方面進行探索。與此同時,楊淩綜合保稅區將整合大學和社會資源,重點在生物育種、生命健康、畜牧養殖、幹細胞治療、檢測檢驗、綠色認證等方面實行資源共享,構建校企合作科技研發平臺;助推中國農業領域對外開放,促進農産品國際貿易便利化,加強上合國家農業産能合作,打造國際農業産能合作的重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