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輝在創作中
若不細看,墻上的壁畫,像是窗格外的景色,竹林搖曳,綠影婆娑,林下,溪流淙淙,孩童嬉戲,小路蜿蜒,寧靜通幽。再細看,這高約2.4米、寬約3米的壁畫,竟是棉花做成。而這也是非遺傳承人許輝歷時4年,以工作室書房墻壁為載體,完成的全新嘗試和挑戰,開創了棉絮畫壁畫的新品類。
9月19日上午,許輝在西安市玉祥門附近的棉絮畫工作室內,正在為開學季的棉絮畫非遺小課堂做教學材料包。説起本週剛剛完成的新作品《竹林小屋》,她特別開心。她説:“4年前,我搬到新工作室時,在書房構思當時的一幅作品,想要做一個壁畫的嘗試。最開始選擇了《竹林深處有人家》的畫面,開始沒有想到做這麼大的尺寸,在畫中小屋構圖完成時,我想到了著名畫家李福堂先生説過,棉絮畫是國畫的一種,在創作時不應該因為棉絮本身限制了畫幅的尺寸,於是我萌生了以墻面大小,完成一整幅壁畫的想法。”
三十多年的不輟鑽研,作為棉絮畫第四代傳承人,許輝在繼承傳統棉絮畫技藝的基礎上,創新出骨線技法、埋線技法、撕絨技法等技法,創新出唯美的紗影棉絮畫。並採用骨線等新技法結合棉花本身特點,創新超輕棉塑擺件,讓棉絮畫跳出畫框束縛。同時結合小朋友的興趣特點創新了相應的製作技法。隨著時間推移,作品不斷創新,墻上的《竹林小屋》在創作技法上,也有了不同技法的應用。
以往傳統的技法,要先用紙剪出形狀,再將棉花粘在紙片上,一個一個花瓣去做,再組成花朵。用傳統技法製作下來,花朵會顯得非常厚重。許輝在技藝上不斷創新,用棉花搓成線,然後以線做骨架,再用棉花做花瓣,最後製作成花朵,整朵花全部是用棉花製作完成,花朵看起來輕盈、柔美。這樣的創作手法就應用在了《竹林小屋》遠處較老竹葉的製作上。
2015年,受刺繡雙面繡的啟發,她創作出一種新的棉絮畫形式——紗影棉絮畫。憑藉這項創新,她的紗影棉絮畫作品《春》,在2016年獲得了中國國際拼布邀請賽小物類最佳設計獎。而這一創作技法也應用在了《竹林小屋》小麻雀的製作上。
至今年小滿節氣,歷時一年,許輝完成了最新系列作品《“二十四節氣”裏的中國之美 》,以棉絮畫的方式傳遞著“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中國式浪漫,成為了小朋友們初學棉絮畫的樣本。而應用在這個系列的一些相對簡單的技法,比如一次成型的水潤法,也應用在了《竹林小屋》近景的竹枝上。
“棉絮畫要生存就必須創新,創造出更符合現代人審美的一些作品。也將會有更多的嘗試,希望能與更多畫種擦出火花,也希望更多人喜歡,讓這個已有上百年曆史、凝結了中華民族獨特智慧、一度瀕臨失傳的技藝,在傳承創新中發揚光大。”許輝説。
文/圖 三秦都市報記者 李佳 實習生 劉夢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