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報道(記者 柳洪華):“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兒女齊吼秦腔。”6月20日至9月23日,秦嶺·秦人·秦聲——2023陜西省首屆鄉村戲曲大舞臺在周至縣舉行。
一方戲曲大舞臺,匯聚了秦腔名團、名劇、名角展演,專家學者對周至秦腔文化品牌的研究,全方位展現周至在秦腔傳統文化傳承、秦腔藝術創新發展的新成就,傳遞了新時代周至的“精神底色”。
周至城市風景
在堅守中迎來新發展
翻開秦腔譜係,周至是最為閃亮的坐標。據《周至縣誌》記載,周至自古被稱為“秦腔戲窩窩”。
從明代中期誕生的秦腔發展史上璀璨明珠張家班,到清代的華慶班、民國時期的三星社、俊興社、太白社、猛進劇社,再到1953年成立的周至縣劇團……一脈相承、百花齊放的秦腔班社,猶如燦星散落般照亮著周至這片土地,訴説著周至悠久的秦腔藝術文化淵源。
此外,周至有著深厚的秦腔藝術文化底蘊和濃厚的秦腔藝術文化氛圍,琳琅滿目的文化瑰寶和藝術奇葩繁榮了周至秦腔文化,“飯可以不吃,但一天不吼一曲,就渾身不自由”的鍾愛,賦予了周至秦腔文化的生命力。
秦腔表演
民富而好樂,周至人對秦腔的喜愛,深深地烙印在這片土地上。走在周至,各不相同的戲樓卻成了周至人共同的文化標記,搭臺唱戲也成了周至人綿長的美好記憶。
時至今日,周至有縣級專業藝術表演劇團1個,村村有秦腔自樂班,無論男女老幼,都會吼一段秦腔、唱一支曲子。全縣一年共計270余場次的村落古鎮廟會,更是秦腔藝術的“民間盛宴”。
深厚廣泛的群眾基礎,悠久得當的傳承保護,緊跟時代的發展創新……成就了劇團多、戲校多、戲樓多、廟會多、戲迷多的“五多”周至,也讓周至秦腔“枝繁葉茂”。
周至廟會上的秦腔表演
秦腔班社的演變,人才輩出的名角,廣受歡迎的作品,都是周至秦腔歷久彌新的縮影。
比如作為陜西全省唯一縣級“振興秦腔實驗團”的周至縣劇團,其創作的新編秦腔歷史劇《關中曉月》,榮獲第五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絲路文化貢獻獎”“2018年全國十大精品劇目”稱號等榮譽。值得一提的是,憑藉《關中曉月》,齊愛雲榮獲第30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主角獎,侯紅琴獲配角獎。
一個成立至今已70年的“老團”,近年來創作的秦腔劇目仍能贏得讚譽無數,展現出周至秦腔極強的時代共情力。
大幕拉開,生旦凈醜,一曲秦腔,唱盡了蕓蕓眾生的人生百態,演繹了周至秦腔的百年堅守與傳承、發展與創新,也讓周至在我國“戲曲地圖”上熠熠生輝。
周至藝校里正在練功的學員
在發展中唱響“新秦腔”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從6月20日到9月23日,秦嶺·秦人·秦聲——2023陜西省首屆鄉村戲曲大舞臺在周至縣唱了三個月。寬音大嗓、疏闊豪邁、熱耳酸心的秦腔,震顫著大地,撫摸著人心。
背靠秦嶺、置身秦聲,秦人們深切地體會到,在新時代發展的大潮中,在“奮戰一三五、振興金周至”的目標中,古老的腔調從未遠去。
活動期間,周至縣精心策劃了周至·西部 秦腔文化推廣季、“盩山厔水 秦人秦腔”文化創新發展秦腔高層論壇等系列活動,打造“中國秦腔之鄉”暨周至“戲窩子”秦腔主題文化街巷……在秦腔名家的經典劇目聯唱中,在秦腔團體的摺子戲、本戲聯演中,周至縣以傳統文化“潤”人民之心、“聚”發展之力,持續豐富“源來周至 多來多福”的文旅品牌內涵,提升周至秦腔文化社會影響力,叫響周至秦腔“戲窩子”品牌。
活動中還推出了秦腔版四寶形象,將秦嶺四寶(朱鹮、羚牛、金絲猴、大熊貓)與秦腔扮相(生、旦、凈、醜)進行結合,突顯周至秦腔藝術資源以及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秦嶺·秦人·秦聲——2023陜西省首屆鄉村戲曲大舞臺
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實現高品質發展的內在要求。
在秦腔的保護、傳承與發展中,周至縣把秦腔文化與鄉村振興、農文旅産業發展相結合。比如在農文旅産業方面,周至縣堅持全産業鏈思維謀劃,圍繞“旅遊景區+特色小鎮+精品民宿+優質伴手禮”,推出了“農業(獼猴桃、花卉)+旅遊産品”“康養+旅遊産品”“文化+旅遊産品”“體育+旅遊産品”等4大類農文旅體貿産品。而在推動文化、農業、旅遊産業深度融合中,秦腔文化正是得天獨厚的黏合劑。
中國秦腔在陜西,陜西秦腔在周至。在這片古老傳奇的土地上,生生不息的秦腔文化鑄就了“周至品牌”,唱響了新時代周至“守正創新、勇毅篤行、有情有義、開放包容”的精氣神,讓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周至實踐的征程“秦”聲嘹亮、滿“腔”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