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週年。十年來,秉承共商、共享、共建的原則,中國與一帶一路合作夥伴形成了良好互動;十年間,來自多個國家的優秀青年選擇來到中國學習生活。在西鹹新區秦漢新城,濃厚的歷史文化氛圍以及星羅棋佈的遺址吸引著許多海外留學生前來參訪,那麼,當國際觀察員遇上秦漢學生又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呢?
國際觀察員在秦漢中學合影 攝影 張雨晨
10月11日,來自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摩洛哥,也門,孟加拉國,南蘇丹,越南,塔吉克斯坦等國家12名國際觀察員來到西鹹新區秦漢中學,與學校師生展開互動,在非遺傳承人帶領下共同體驗中華傳統文化,觀察員暢談本國歷史文化並與學生開展互動,體會“一帶一路”帶來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互動。
異彩紛呈 表演引矚目
陜西省西鹹新區秦漢中學(清華附中秦漢學校)是一所公辦全寄宿制完全中學,位於西鹹新區秦漢新城渭河北岸綜合服務區。學校依託清華大學和清華附中的優勢資源,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為校訓,秉承“以育人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為自主且全面發展”的辦學思想,努力實現“品德高尚、理想遠大、全面發展、學有所長”的培養目標。
秦漢中學民樂團帶來表演 攝影 惠宇飛
10月11日下午,國際觀察員一行來到了這座高水準學府。一下車被這裡舒適校園環境吸引住了,紛紛打卡拍照。在學校老師的引導下,一行人來到了位於學校高中部的多媒體教室,在這裡,秦漢中學的學生們準備了豐富多彩的活動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
秦漢中學學生帶來變臉表演 攝影 張雨晨
由秦漢中學民樂團帶來精彩的演奏表演率先登場,琵琶、古箏、二胡等中國傳統樂器發出精彩合奏。隨後,由來自秦漢中學學生帶來的川劇變臉表演,更是將氛圍推向高潮,一個一個臉譜在表演者的演繹下隨心而動,國際觀察員們紛紛驚呼“perfect”。
中外互動肇始,就將氛圍推向了高潮。
非遺傳承 活力在秦漢
在中國,剪紙藝術可謂源遠流長,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中國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於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這項藝術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西鹹新區秦漢新城正陽街道大堡子村,咸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産——涇陽白蟒垣孫氏剪紙的第四代傳承人孫學義對此獨具匠心。
非遺傳承人孫學義講解剪紙技巧 攝影 張雨晨
活動當天,孫學義老師攜帶著他的剪紙藝術來到秦漢中學,向國際觀察員和學校學生共同開展了一堂別開生面的中華傳統文化課程。
課堂上,孫老師向大家講述了剪紙的技藝。只見剪刀在孫老師手中不斷變換,閃轉騰挪間,一幅靚麗的蝴蝶剪紙便誕生了。隨後,孫學義老師為台下學生們詳細講解了“喜喜”字的剪法,孫老師一邊説一邊剪裁,中外學生跟著老師不斷嘗試。整個過程中,孫老師悉心講解剪紙的技巧,併為學生們不懂的手工親身示範,到最後,幾乎所有人都得到了自己滿意的剪紙作品。
孟加拉國留學生大河展示剪紙作品 攝影 張雨晨
來自孟加拉國的大河表示:“今天來到這裡體會到了中國的剪紙藝術,真的太驚人了,只用一把剪刀和一張紙就能剪出五花八門的樣子,在我看來簡直不可思議。我希望以後能多接觸接觸這種中國傳統文化工藝,今天真的是讓我大開眼界。”
絲路互動 青年正當時
在進行非遺剪紙的互動中,觀察員與同學們逐漸熟悉了起來,紛紛話起了家常。這時,有的學生對於國際觀察員們來自的國家産生了好奇,因為很多國家是他們第一次聽到。看著一雙雙求知的眼睛,來自馬來西亞的林桄正和孟加拉國的大河主動請纓為孩子們介紹自己國家的風土人情。
馬來西亞留學生林桄正推薦本國文化 攝影 惠宇飛
來自馬來西亞的林桄正從地理位置、人口種族等方面講述了馬國基本情況,在美食推薦環節,椰漿飯、炒果條、炸雞等美食贏得了台下學生的聲聲讚嘆。而來自孟加拉國的大河講述了地理概況、國旗、貨幣以及部分動植物情況,還盛情相邀學生們去孟加拉國旅遊。
活動最後,在小小講解員的帶領下,國際觀察員與學生們一起共同參觀了他們學習生活的校園。進入學校體育場,國際觀察員們瞬間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只見學生們將他們團團圍住,用體育運動開展互動,氣氛十分融洽。
秦漢中學學生與國際觀察員合影留念 攝影 唐羽琴
經過半天的相處,相信國際觀察員們對於整片神奇的土地以及上面生活的人們有了不一樣的認識。來自馬來西亞的林桄正表示:“我一直以來就對秦漢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這次參訪秦漢中學讓我感受到了這邊土地的活力,我還要再來這裡和學生們互動。”(文 惠宇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