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 數據支撐 服務助力 西安開啟“智慧”管山新模式
來源:西安日報  |  2023-10-13 09:23:17

科技賦能 數據支撐 服務助力  西安開啟“智慧”管山新模式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31013084747

工作人員在鄠邑區秦嶺保護總站智慧管控中心監控螢幕前工作。(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郝鐘毓 攝)

科技賦能 數據支撐 服務助力  西安開啟“智慧”管山新模式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31013084751

秦嶺自然風光秀美如畫。 (西安報業全媒體首席記者 王健 攝)

  一道秦嶺南北分開米麵之隔,一道秦嶺南北分開寒暑之差,一道秦嶺南北分開了大漠黃沙與青蔥漫山,秦嶺是我國的中央水塔和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為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當好秦嶺生態衛士,近年來,西安市不斷提升信息化監管水準,加快“數字秦嶺”建設,通過搭建“網格化”“信息化”平臺,構建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空天地網一體化”監測監管體系。通過積極探索,開啟“智慧”管山新模式,西安為當好秦嶺生態衛士,守護綠水青山注入數字科技的充沛動能。

  科技賦能 “一個點的變化都不放過”

  10月10日,在西安市鄠邑區秦嶺保護總站,記者看到在工作人員的操控下,視頻監控系統和“五亂”自動識別監測系統在大屏上快速切換著。作為全省首家區縣級秦嶺保護智慧化管控中心,2021年,鄠邑區“一站三中心”正式投用後,鄠邑區秦嶺保護智慧管控中心綜合運用大數據、雲計算、AI識別等數字化手段,集合秦嶺區域各類數據,打造綜合管理應用平臺,實現秦嶺保護區自動化、智慧化的動態監管。

  “通過獲取衛星高清畫面,我們可將不同時期的影像進行固化比對,通過對比,查看同一點位不同時期的影像圖,就可以直觀看到秦嶺生態的修復情況。‘天上看、網上查、地上管’,一個點的變化都不放過,這就是數字秦嶺綜合監管平臺運行的模式。”鄠邑區秦嶺保護總站負責人王希琴説。

  在臨潼區秦嶺保護總站管控指揮中心,數字雲臺監管系統大螢幕,可通過可見光和熱成像兩種形式顯示,能更加精準地實現對驪山森林地貌等情況的實時監測。2023年4月份,臨潼區上線運行西安首個多功能數字雲臺監管系統後,可不受天氣和時間影響,無死角、全天候工作,補齊了對傳統森林火情監測方式不足的“短板”。“和之前的系統相比,多功能數字雲臺監管系統的攝像頭多了預判、預警功能,能覆蓋到人員、車輛難以到達的盲區。”臨潼區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和綜合執法局負責人説。

  據悉,圍繞“綜合監管+預警分析”定位,西安市數字秦嶺綜合監管平臺以一個市級應用平臺,統領鄠邑、長安、臨潼、周至、藍田等6個區縣級平臺,聯動N個行業單位的管理運行模式構建,共引接了17顆衛星資源,可實現無人機的實時調度和統一指揮,通過整合引接省秦嶺辦、沿山6區縣“五亂”監控視頻、市應急局、環保局防火監控視頻,環保局水質自動監測站等秦嶺保護有關的地面監測資源,縱向可協同省市區縣“五亂”治理相關業務系統,橫向可協同應急局和環保局的防火、水質監測系統,能不斷提升秦嶺保護區監控覆蓋範圍和智慧識別能力。

  數據支撐 “讓問題發現在初始、解決在萌芽”

  為不斷提升秦嶺保護信息化網格化管理水準,實現科技管山、網格巡山工作要求,臨潼區及時組建起116人高素質網格員隊伍;創新建立13個“啄木鳥”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流動站。流動站配備有無人機傳輸播放平臺、無人機、對講機、定位系統和研判桌,可通過實時視頻傳輸系統,及時將巡查情況上報指揮中心,讓生態保護數據實時共享、時空全覆蓋。

  一個流動站相當於一個微型“智慧秦嶺”管控指揮中心,13個流動站大大提升了臨潼轄區9個涉山街道網格化管理的智慧化、信息化水準。依託網格員和流動站,率先在全市實現無人機實時傳輸數據後,臨潼區構築起了空中無人機、地面流動站、點位網格員人機交流互動、全天候巡查、全域覆蓋驪山的立體式快速應急處置和監管體系。

  在秦嶺太平峪區域蔥鬱的草木間,網格員王養維正在巡查護山中。“一旦發現違反秦嶺保護條例的各類違法行為,我們會及時上報智慧管控中心。根據數據分析,後臺會分階段自動形成上報、整改、回訪、銷號全鏈條閉環,讓問題發現在初始、解決在萌芽。”王養維説,依託秦嶺智慧監管平臺,網格員的工作不但更高效而且更精準。

  據介紹,目前秦嶺鄠邑段共有專職、兼職網格員141名。沿山21座峪口峪道管理站建成運行後,網格員上線率達到95%以上。2022年全年巡查33388次,無人機巡飛3400多公里,發現並閉環處理問題445起,已實現對秦嶺重點區域的可查、可視、可控。通過將秦嶺保護區包括行政區劃、山高標記、生態數據、建(構)築物、峪口峪道、保護站及地災點等36項、30000余條數據匯聚在電子沙盤上,鄠邑區已形成林長制全息作戰圖。

  據統計,目前,西安市已累計搭建市、區縣、鎮街、村四級502個網格化管理平臺,開發18個AI分析模型,匯聚各業務系統預警和處置信息,通過四級聯動的工作流程,形成從發現到整治的監管閉環,構建起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空天地網一體化”監測監管體系,探索出智慧管護秦嶺的新模式。

  服務助力 推動全民愛山、護山、守山

  為大力推動秦嶺保護網格化、網絡化和志願化“三化協同”,形成網格巡山、智慧管山、全民護山的新模式,目前,鄠邑區秦嶺保護總站已建立起“民間林長”“民間網格員”“志願者主題活動”等工作機制。2023年5月4日,鄠邑區“秦鄠衛”秦嶺保護公益志願化活動品牌發佈暨“守鄠秦嶺”志願服務管理系統啟動後,按照“機關單位率先帶動、當地群眾守土有責、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工作思路,鄠邑區積極推行峪口峪道認領、公益性“民間林長·民間網格”聘任,通過組建“秦鄠衛”公益志願聯盟,開啟“全民護山”模式。

  截至目前,鄠邑區已發佈峪口峪道認領3期,自願認領單位15家;聘任農家樂(民宿)為公益性“民間林長·民間網格”311戶;發展“秦鄠衛”公益志願者聯盟單位50余家,設計“我和網格員同巡山”“秦嶺峪口我值守”“清潔秦嶺行動”“峪口峪道認領”“秦嶺小小講解員”等公益志願活動10個,組織志願者1萬人,開展志願活動97期,義務清理深山垃圾1000余袋,輻射帶動登山愛好者35000余人,讓保護秦嶺成為全體市民的共同願望、自覺行動。

  從曾經的靠人防,發展到如今的物聯網監測、熱成像識別、無人機巡護……一項項高科技手段,依靠智慧化秦嶺綜合監管平臺,為秦嶺拉起一張數字監測網,做到了“人過留圖、車過留影”,實現了“由看到管”的轉變……智慧管山,讓一幅美景永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的生態畫卷永葆青春。(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楊春燕 閆鑫)

編輯:王菲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