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相龍(右)向客商介紹葉雕工藝
每到深秋,位於西安市長安區的古觀音禪寺那棵千年銀杏樹便在社交媒體上刷屏。於是,一位陜西小夥便在銀杏樹葉上“做文章”,並首次把它們帶到了第六屆進博會的展會現場。
一片來自古觀音禪寺的銀杏葉,一句“前程似錦”“平安喜樂”的美好祝願,李相龍的葉雕工藝品在第六屆進博會陜西國家級步行街中,顯得與眾不同。“它的難度在於葉子的處理工藝。除了儘量還原葉片原有顏色、狀態,最重要的就是雕刻。”李相龍是陜西商洛人,如今是楊淩一家工藝品有限公司的負責人。
在李相龍的記憶中,他爺爺經常會用剪刀在樹葉上剪一些簡單圖案。“上大學後,我開始收集各種資料,對傳統的葉雕進行了創新。最終,成品出來後我在網上查了下,全國做這個的可能不超過5人。”
你能想像在樹葉上雕刻花紋是什麼情景嗎?一片葉子薄的僅0.1毫米,厚的也就不到1毫米,難度可想而知。李相龍説,製作過程與其説是“雕”,更像是“戳”。首先,並非每一片樹葉都能用來製作葉雕,得要“長得好”,然後再通過浸泡的方式發酵,讓葉肉和葉脈剝離。手工設計圖案,製作模板,接著,用刻刀將葉肉從網格狀的葉片裏一點點戳掉。
“漢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葉照窗紗”描繪的就是漢代民間剪葉藝術盛行的情景。可以説,葉雕技藝不僅讓人們看到了古老藝術的魅力,也在現代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新的藝術體驗。“由於採用純手工,因此傳統葉雕製作週期為3—4個月。後來我嘗試用一些化學方法處理,加快了發酵過程。如果雕刻的內容複雜,需要兩三個人共同完成,如果簡單我就自己一個人做。”李相龍介紹。
這樣一件以樹葉為紙、以刀為筆的葉雕作品,市場如何?北京冬奧會和西安世園會都有它的身影。“我們還和部分銀行、文博單位合作,生産定制款或者紀念品,很受歡迎。”李相龍表示,儘管是第一次參加進博會,但是開幕第一天便收到了合作意向,“湖北的一家銀杏谷景區對我的産品很感興趣,希望進一步合作。參加這次進博會,值了。”
文/圖 三秦都市報記者 石喻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