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敬(左二)為當地醫生講解麻醉機使用方法。(受訪者供圖)
在遙遠的非洲,有一批來自陜西西安的醫護人員,他們跨越山海,為受援國人民帶去健康福祉,用醫術架起友誼之橋,讓相知友好的種子跨越重洋、生根發芽,書寫大愛無疆的故事。
近日,記者遠程採訪了中國(陜西)第10批援馬拉維醫療隊隊員譚敬,她是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麻醉手術部的一名醫生,讓我們一起聆聽她近一年來在非洲進行醫療援助的故事。
跨越山海 克服重重困難
譚敬清楚地記得,抵達非洲是在2022年12月7日下午,一齣飛機,熱浪襲面。
經過了35個小時的奔波,譚敬等中國(陜西)第10批援馬拉維醫療隊的17名隊員踏上了馬拉維的土地。經過短暫的休整和適應,譚敬和其他7名隊員被分配到馬拉維第三大城市姆祖祖的姆祖祖中心醫院工作。
“英語是馬拉維的官方語言之一,當地醫護口音非常重。我雖然會英語,但碰到語速快或者口音重的醫生,還是會反應不過來。”初來乍到,語言障礙成為譚敬遇到的一項難題。作為一名麻醉醫生,要和手術醫生共同完成手術,少不了與醫護、病人的良好溝通。
為此,譚敬整理出了當地醫院手術中常用的各類藥品及麻醉相關用品的名稱,了解現有藥品的劑量及使用習慣,熟悉每個單詞的發音。此外,她還反復聽當地醫生的交班及講課音頻,並積極向其他醫生請教。“就這樣我很快就熟悉了這些專業詞彙和當地的口音,聽力和口語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她説。
除了語言障礙,醫療設備和藥品的匱乏也是譚敬遇到的一大難題。
馬拉維是一個內陸國家,經濟以農業為主,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譚敬所在的姆祖祖中心醫院雖然是馬拉維北部最大的醫院,但也時常遇到醫療設備和藥品匱乏的問題,許多先進的治療手段難以在此實施。
“為了更便於開展工作,我通過聯繫我所在的西安交大一附院以及自行購買等方式,給姆祖祖中心醫院麻醉科捐贈了一批不銹鋼托盤、輸注泵管、氣管插管導絲、超聲無菌保護套、可視耳鼻喉內窺鏡等醫療器械,既方便了臨床操作,還可以幫助當地醫生和實習學生建立規範的操作流程和更強的無菌意識。”譚敬説。
蚊蟲多、飲食不習慣……克服了一個個困難,譚敬逐漸適應了在這裡的工作和生活。
醫術仁心受到交口稱讚
“Doctor Tan,你今天能否抽時間來給我的患者做一例神經阻滯?”
如今,當地醫生遇到一些情況複雜、危重的特殊病患,常常會約譚敬一起做手術——“去找Doctor Tan,她可能會有辦法”。
當地醫生的信任,源自譚敬一次次的醫療“首創”和一次次把病人從死亡線上拉回來的實踐。
今年2月7日,譚敬為一位患者進行了馬拉維首例可視喉鏡下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如今,這裡的麻醉醫生也已學會使用這個設備,並將之常規運用於ICU患者,由於氣管插管失敗被迫停止手術的情況徹底改觀。
2月23日她為一例急診患者實施了姆祖祖醫院首例超聲引導下外周神經阻滯,順利地完成了清創手術,改變了當地醫院上肢手術只能靠全身麻醉完成的局面。
近一年來,譚敬和其他中國醫療隊的隊員與當地醫護一起,挽救了許多的生命。他們的醫術仁心獲得當地醫生、患者交口稱讚。
與當地醫患的友誼不斷延伸
沿著工作中的“信任藤蔓”,譚敬和當地醫護、病患之間的友誼也在慢慢延伸。
“每當完成一些重大手術,挽救回危重的病人時,當地醫生都會毫不吝惜誇讚的言語,他們豎起大拇指,説中國醫生,好樣的。”譚敬説。
“在往返醫院的路上,經常會有患者及家屬用英語或不標準的漢語對我們説‘你好’‘謝謝’。”讓譚敬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隨隊翻譯曾秋在醫院碰到了一位患者家屬,家屬主動走上前講述幾年前她的家人經中國醫生手術後恢復健康的故事,她説非常感謝中國醫生在這裡為她們所做的一切。
“這件事讓我感到感動和自豪。”譚敬説:“雖然這位家屬記不住中國醫生的名字,但她知道救治她的是中國醫生這個群體。”
“我十分感激和珍惜有幸成為中國(陜西)第10批援馬拉維醫療隊的隊員,醫療援非將成為我職業生涯中最值得紀念的一段經歷。”譚敬感慨道。
要為當地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一個批次的援外醫療工作通常是一年左右。譚敬告訴記者,歸期將近,她有了一種緊迫感,希望能多為當地留下一些先進的醫療技術和經驗。
“之前外出義診期間,了解到有一位患者因為術中失血較多,突發心跳驟停,搶救無效去世了。”這讓譚敬難過了好久。她解釋,在國內綜合性的大型醫院,遇到大出血或一些危重患者救治時,麻醉醫生通常會進行深靜脈置管,可以維持患者生命體徵平穩,為外科救治提供機會,這是麻醉及ICU醫生搶救危重患者的一項重要技能。但當地醫生缺乏相關經驗,沒人會做,也沒人敢做。
“如果能夠教會他們這項技術,是不是就能多挽救一些生命?”為此,工作之餘,譚敬為當地醫生開展了各种醫療技術培訓。目前,她已為當地醫生開展了包括超聲引導腋路臂叢神經阻滯、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頸內靜脈置管技術、上肢遠端神經阻滯,超聲引導橈動脈及外周靜脈置管術多項培訓。
後面,她還計劃再講授一到兩個實用且相對易於掌握的內容,拓寬當地醫護人員的視野,使之能逐漸運用到臨床。
“我們來到這裡,不僅僅是要治病救人,還要盡可能地將我們先進的醫療技術傳授給當地醫護,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譚敬説,“希望通過一代代中國醫生的努力,讓當地的醫療水準不斷提高,讓越來越多的馬拉維患者從中受益。”
她的背後是中國醫生的賡續接力
在譚敬提供的照片中,有一張是她剛來到姆祖祖中心醫院時,與同院醫生楊遠東15年前在當地醫院的工作照的合影。
楊遠東醫生有多次援非經歷,是我國最早來到馬拉維的先遣醫療隊的隊員之一,以精湛的醫術幫助了很多馬拉維人民。
當地護士説,等譚敬離開時,希望她也能在墻上留下幾張照片,“我們想你的時候就可以在這裡看到你。”
照片墻上的一張張中國醫生與當地醫護的合影,見證著歷年來中國醫生一次次不遠萬里、為愛奔赴的動人故事。
幾十年來,像譚敬和楊遠東這樣的中國援外醫療隊隊員賡續接力,不僅挽救了無數的生命,也架起中外友誼之橋。 (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郭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