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石頭”的秘密 秦陵地宮“遺石”揭秘
來源:三秦都市報  |  2023-11-24 09:33:17

一塊“石頭”的秘密 秦陵地宮“遺石”揭秘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31124085846

保存在陜西考古博物館的秦代石刻

  “陜西西安石川河道發現秦始皇地宮遺石,準確刻有尺寸和製作人姓名……遺石原用於秦始皇地宮,不知何因遺落。”近日,一段“秦始皇地宮遺石”的視頻在網絡上掀起熱議。

  那麼,這塊13年前在石川河道中發現的石頭究竟來自哪,有何用途?它上面的銘文透露了哪些鮮為人知的信息……一時間,種種疑團讓這塊石頭顯得更加神秘莫測!

  博物館院子裏的低調“網紅”

  “這塊石頭也是無價之寶啊!”“大秦製造技藝水準很高,絕了”“幾千年前的字,我居然還認識幾個”……連日來,一段“秦始皇地宮遺石”的視頻在網絡上引發網友熱議,該視頻稱,“2010年在西安市閻良區關山鎮石川河道出土,目前所知,準備用於秦始皇地宮的實物”。記者梳理相關信息後得知,這件石刻就保存在陜西考古博物館。

  11月20日,記者在陜西考古博物館的院子一角看到,玻璃罩將一件“其貌不揚”的長方體石刻保護得嚴嚴實實,旁邊的説明牌寫著“秦代石刻”,這塊低調的石頭就是紅遍網絡的“秦陵地宮遺石”。

  “近長方體,石灰岩青石質,通體有鑿痕,長2.11米、寬0.69米、厚0.6—0.62米。底部及兩側陰刻63個小篆文字,是迄今關中地區發現字數最多的一件秦代石刻,為原計劃用於秦始皇帝陵地宮的實物,搬運時因某種原因遺落至石川河而留存至今。”説明牌的這段文字,印證了網傳視頻的真實性。

  石刻銘文佐證秦陵建設“程式管理”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2010年春天,西安市閻良區關山鎮石川河附近村民在河邊挖沙時,突然從河中挖出一塊巨石,端詳後發現,石頭上密密麻麻地刻著文字。“感覺這是個文物”後,村民隨即將這一情況上報有關部門。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的考古人員趕到現場後,看到一個巨大的長方體石刻,而且上面刻有篆書文字,從字體上判斷,這件石刻應該是秦漢時期的遺物。

  隨後,在多方協調努力下,考古人員將這件重達6噸的石刻安全運到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涇渭基地保存。2022年,這件石刻被放置在剛剛建成開放的陜西考古博物館院內,進行展示。

  記者透過玻璃罩看到,石刻底部銘文為:“納右中部工讙,石堂勾施木,卅六袤九尺廣,二尺九寸後二尺,五寸輸納旁丙廿九”。專家稱,“納”讀“內”,指內部,表示此石刻在建築物的內部使用,“右中”為內部的具體方位,“工讙”是指名叫“讙”的工匠。“石堂”應該就是指秦始皇帝陵地宮內的石槨或石質墓室。“袤九尺廣,二尺九寸後二尺”則是石刻的具體尺寸,這些尺寸與現在實測的石刻長、寬、厚基本相同。

  “石刻上刻有工匠‘讙’的名字,就是‘物勒工名’的制度體現。”據專家介紹,《呂氏春秋》記載,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工有不當,必行其罪,以究其情。就是説在生産的器物上,必須刻上負責人或工匠的名字,專人專責,考察做工品質,質檢不達標要受相應責罰。這件秦代石刻上的銘文詳細記錄了製作工匠、尺寸、輸納方位,顯示了秦始皇帝陵建設過程中完備的工程規劃和標準化的程式管理,對研究秦始皇帝陵的地宮結構及石材來源與運輸、陵園工程品質考核與稽查體系等具有重要意義。

  疑團解開 它從“北山”來

  這塊13年前在石川河道中發現的秦代石刻,究竟來自哪?

  “運石甘泉口,渭水不敢流,千人唱,萬人謳,金(今)陵余石大如塸。”這首民謠流傳于渭河南岸的臨潼驪山一帶,生動形象地描述了昔日建造秦始皇陵時渭河渡口運輸石料的場面。渭南市富平縣文化學者盧樹剛在《富平北山石與秦始皇陵的淵源》一文中提到,富平北山石開發歷史悠久,早在秦漢時期即有開採,據富平縣誌載“縣北産礦石,諸郡縣採者群至,可鐫字、琢磨,人號墨玉”。《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載:“發北山石槨,乃寫蜀、荊地材皆至。”也就是説,秦陵所用的石料是從渭河以北的諸山開採運到驪山的,因為驪山不出産這種質地細密的石灰石。秦始皇動用大批人力在北山採石,通過人工從渭河上游的一個碼頭甘泉口(今交口渡)集中用船載石運往驪山。另一種説法認為,所謂甘泉口,即是古新豐。秦時,這裡是距秦陵最近的水旱碼頭,所有石頭均需從這裡渡河上岸,再運到修陵工地。

  專家考證發現,這件秦代石刻為石灰岩青石質,與石川河河道內的砂石質不同,而與石川河上游富平縣北部北山上的石質吻合,這也印證了秦陵所用的石料來自“北山”的説法。

  文/圖 三秦都市報記者 趙爭耀  楊靜

編輯:王菲
“‘雲上解碼幸福中國’——外媒記者雲參訪”系列活動之西安國際推介日_fororder_871c824428f68095bda481ffe3c6a9e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