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慶祝中國與阿聯酋建交40週年,推動陜西省和阿聯酋在文化、教育等領域的交流合作發展友好關係,提升西安外國語大學國際傳播效能,在陜西省委宣傳部和陜西省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的支持下,由西安外國語大學、阿聯酋烏姆蓋萬大學、阿聯酋僑星教育承辦的“中國(陜西)阿聯酋青年可持續發展對話會暨藝術作品展”于5月13日在迪拜順利舉行。
該活動由陜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阿拉伯青年綜合發展理事會、阿聯酋女企業家協會主辦,西安美術學院、福森石油裝備、國際青年綠色設計創新聯盟協辦。陜西省文聯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張琳、陜西省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亞非部部長李鳳麗、阿聯酋女企業家協會副會長戴娜·阿米裏出席活動,西安外國語大學亞非學院院長馬福德和烏姆蓋萬大學創新創業中心主任蘇桑·沙欣分別率領中國(陜西)青年代表團、阿聯酋青年代表團參加活動。來自西安外國語大學、西安美術學院、沙迦大學、烏姆蓋萬大學,以及在阿聯酋學習工作的陜西籍青年近百人參加。本次活動以主旨報告和圓桌訪談兩種形式展開。
本次中阿青年對話會的主題是“青年塑造可持續和創新的解決方案”,旨在深化兩國青年間的友誼,促進中阿文化交流,文明互鑒,共同探索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為構建中阿青年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活動現場
中國與阿拉伯青年友好大使瑪杜琳·阿裏代表阿聯酋一方致辭。她表示,中阿青年應傳承友好,加強文化交流,攜手應對挑戰,共同創造更加繁榮、公平的未來。張琳在致辭中表示,中阿兩國的友好關係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有為青年傳承和發揚。此次對話活動,既是對古絲綢之路精神的傳承發揚,也是共建“一帶一路”的生動實踐。相信有兩國人民,特別是青年朋友的共同支持和參與,一定能夠創造兩國合作共贏新歷史,共同邁向中阿更加美好的未來。馬福德院長以唐朝中阿交往的典型事例,生動闡釋中阿友好歷史關係。他表示,青年是民族的未來和希望,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友好,則世界友好。蘇桑·沙欣博士以“打破界限—為可持續發展的世界而創新”為主題,分享烏姆蓋萬大學在環境治理方面的創新項目。她鼓勵雙方青年要放眼世界,加強合作,為創建美麗世界而努力。
開幕式後,中國(陜西)阿聯酋青年可持續發展對話會拉開帷幕。來自西安外國語大學和阿聯酋烏姆蓋萬大學、阿聯酋沙迦大學的9位青年代表發表了主旨報告。
西安外國語大學學生何鑫源、韓仁傑分別做了“中國為可持續發展實施的綠色方案”“中國數字智慧助力可持續發展”的主旨報告;中阿青年友好大使、沙迦大學學生瑪杜琳和阿裏·努艾米及烏姆蓋萬大學學生阿伊莎喀特比分別做了“面向可持續發展的阿聯酋—中國關係”“繪製綠色絲綢之路”“中阿青年賦權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的報告;西安美術學院教師白茜向大家分享了“藝術為人民——西美的使命與初心”;烏姆蓋萬大學學生瓦裏葉娃、西安外國語大學學生王丹琦、王藝萌分別做了“教育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石”“青年如何為可持續發展賦能”“教育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的主旨報告。
活動現場
主旨報告會後, 以“人工智能促進公平未來”“青年與職業規劃”為主題的兩場圓桌訪談會議舉行。與會的中阿高校的學生用阿拉伯語和英語就人工智能、性別平等、青年賦權、青年就業、中阿合作等議題展開討論。大家各抒己見,積極對話,現場氣氛友好和諧。西安外國語大學阿拉伯語專業學生熟練的阿語和深入的思考贏得現場阿拉伯師生和嘉賓的讚譽。
活動期間,西安外國語大學師生代表團還訪問了阿聯酋沙迦大學和烏姆蓋萬大學,與兩校師生進行了親切交流,參觀了阿聯酋文化遺産和現代發展標誌成果,加深了對阿拉伯文化與歷史的認識。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要從青年做起。”此次中阿青年對話會為兩國青年提供了深度交流的機會,搭建了持續合作的平臺,為雙方世代友好培植了深厚的土壤,為世界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青春的力量。
中阿兩國的友好關係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有為青年傳承和發揚。期望兩國有志青年積極投身中阿友好事業,弘揚絲路精神,講好中阿故事,當好友誼使者和合作橋梁,為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阿命運共同體做出自己的貢獻。(西安外國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