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開“數字展廳”,即可瀏覽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高清圖像;通過“大唐鏈”區塊鏈服務網絡,可一鍵實現藝術品交易……隨著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加速創新,人機互動、跨越時空、虛實相融的數字文化新場景,正在逐漸改變著人們的文化娛樂生活。
西安永寧數字文旅基地借助微縮建模技術,巧妙地將文化遺産、篆刻藝術與3D列印技術相結合設計出的“智慧公交卡”。
科技助力
提供數字文創産品體驗新方式
“滴!”伴隨清脆的刷卡聲,一位身穿漢服的乘客用挂在腰間“玉佩”刷卡乘坐公交車,引起車內乘客的注意。“這個玉佩公交卡太漂亮了!”從河北來西安旅遊的乘客陳女士告訴記者:“挂在腰間,既可與漢服搭,刷卡取用方便。用玉佩乘車,既有趣又有儀式感,感覺非常好。”
據了解,陳女士挂在腰間的“玉佩”是一種全新的文創類全國智慧交通卡。據玉佩的設計方——西安永寧數字文旅基地理事長李醜介紹,此款公交卡通過微縮建模技術巧妙地將文化遺産、篆刻藝術與3D列印技術相結合,兼具交通支付功能和文化傳播效能。此款智慧型公交卡共有三大系列、十余種類,其中以西安博物院珍藏的唐三彩騰空馬少年為故事主角的“長安尋龍印”系列作品最受歡迎。
據介紹,“尋龍印”系列不僅結合了中國傳統“玉”文化,還運用數字化、可視化技術,賦能文創産品科技屬性,讓文創産品擁“電子芯”,一經推出便火爆全網。因其可在全國200多個城市的公共交通領域使用,讓遊客在感受文物之美的同時,也讓每一次刷卡更具年代感和儀式感。
“數字文創是當下市場認可度較高的一種博物館文創産品,讓館藏文物突破藏品時間、空間、展示形式的局限,拉近了傳統文化和社會公眾之間距離。”李醜説,進入數字文化創意産業發展這個賽道後,公司已先後與高陵區文化館推出了運用VR模擬場景技術搭建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數字展廳”;運用數字化存儲、全息數字互動等技術創造的立體3D互動裝置,實現“讓文物活起來”。作為第一批陜西省文化産業示範單位,近年來,他們積極配合國家文化數字化建設成效顯著。其成立的永寧國際數字文化創新中心,已獲評西安市級文化産業示範基地。
“用科技賦能文創,我們通過將文創元素‘數字化’,二次轉化設計後形成新的數字文創,既為數字化發展開闢了新思路,又為用戶帶來更多更好的文化消費新體驗。”李醜説。
在國家區塊鏈創新應用試點總結交流會上,大唐西市集團“區塊鏈+版權”創新應用試點項目獲評國家區塊鏈創新應用試點項目“區塊鏈+版權”特色領域優秀項目。
數字賦能
實現藝術品交易全過程數字化
在數字化時代,作為一種全新的去中心化基礎架構和分佈式計算範式,區塊鏈技術已經在文化創意産業中開始應用,比較成熟的應用集中在版權保護領域。
今年1月28日,國家區塊鏈創新應用試點總結交流會上,大唐西市集團“區塊鏈+版權”創新應用試點項目,獲評國家區塊鏈創新應用試點項目“區塊鏈+版權”特色領域優秀項目,並成為該領域唯一獲此殊榮的民營文化企業。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大唐西市集團信息部部長陳亮説:“‘大唐鏈’是他們基於國家信息中心主導的區塊鏈服務網絡,運用先進的多鏈技術和跨鏈技術,建設面向數字資産登記、溯源、交易和保護的開放聯盟鏈,共識節點分佈在北京、寧夏、陜西、海南、福建等地區。”
以區塊鏈跨鏈、隱私計算及大數據分析技術為核心,“大唐鏈”已先後協助完成大唐西市博物館文物衍生文化藝術品的登記及銷售,為海南國際文化藝術品交易中心提供技術底座,為掛牌藝術品提供産權登記、交易溯源等服務。截至目前,“大唐鏈”用戶數已超過24萬,登記信息超過900種、總數量超過480萬條,交易數超過660萬件,創造了以交易帶動版權登記保護的新路徑。
“基於‘大唐鏈’,我們還衍生開發了數字化的産權登記、版權登記、電商、數字資管等軟體平臺,構建起完整的數字版權生態體系。”陳亮説,除此之外,他們通過將大語言模型,數字人,AIGC等新技術與現有成果實現深度融合,為文化産業提供更高效、更優質的數字化服務,推動文化産業數字化轉型升級,讓藝術品也“活”了起來。
2024年第七屆“玉猴獎”頒獎典禮現場,《藥谷奇遇記》作為全國唯一一個縣級城市IP入選。
多元探索
開闢傳統文化數字傳播新路徑
“只要詩在、書在,長安就會在。”一部動畫電影《長安三萬里》收穫好評無數,再度點燃“唐詩熱”。這得益於西安土生土長的一個唐詩文創明星IP——“唐潮詩仁”。
“我們公司創作的‘唐潮詩仁’動漫IP,有機融合了‘元宇宙’的概念,以仙鶴原型創作出唐代35位詩人形象,講述詩人的唐詩故事和鮮為人知的個人經歷,深受青少年受眾喜愛。”陜西呦呦鹿鳴創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始人劉德琳説,隨著國潮動漫産業的壯大,他們深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依託宜君縣中醫藥産業又創造出中醫藥國潮文化城市IP《藥谷奇遇記》,併入選2024年第七屆“玉猴獎”。依靠此IP項目,2023年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16%。
從國潮發展初期到如今市場火熱,陜西呦呦鹿鳴創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文創産品已銷往全國,開發的“甚是青銅”“一日長安”等傳統文化特色IP吸引了大批年輕消費者。這背後,讓豐富的文化資源“活”起來,讓文化數字化是重要路徑。
“除了挖掘傳統文化,更重要的是把文化的價值通過技術化手段傳播出去。”劉德琳説,當下,受年輕人追捧的數字藏品,既能讓消費者在收藏中近距離觸達傳統文化,又能創造出新的商業化增量,有助於進一步激發文創市場的創新活力。下一步,他們將深度結合數字資産的構建方式,通過應用數字資産保險的方式,提升有效保護,通過將AI科技應用在對IP的前期構建上,進一步提升創作效率。
為深入打造沉浸式文化體驗,他們將在虛擬現實技術、數字動畫、文化數據資源處理與存儲服務等多個領域積極探索,力爭為年輕一代提供更加豐富和多元的文化體驗,讓文化傳承更加生動、有趣。
在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如何實現數字文化産業“破圈”發展?靠什麼玩轉“數字”前沿?除了推陳出新的技術應用,也離不開好政策的扶持。為推動數字文旅産業高品質發展,今年3月22日,碑林區政府率先召開了數字文旅産業高品質發展新聞發佈會發佈了一系列創新舉措:對入選“全國文化企業30強”的企業給予最高30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對入選省文化産業“十百千”工程領軍型文旅企業給予最高10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大力培育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數字文化企業;鼓勵本土化、原創性電影、電視、動漫、短視頻創作生産,從培育市場主體到強化人才引育,全面賦能碑林區數字化轉型。
數字賦能,文化“出圈”。在西安,一大批文化企業正積極主動擁抱“數字技術”,延續文化産業百花齊放、各具特色的發展態勢。“數字+文化”産生的跨界效應,已為西安市數字文化産業發展開闢了新路徑、注入了新活力。
文/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閆鑫 圖/受訪單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