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做好基建考古 助推項目提速
來源:陜西日報  |  2024-07-11 09:42:51

西安:做好基建考古 助推項目提速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40711085300

西安泛想車城項目考古工地俯瞰圖(資料照片)。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供圖

  全省“三個年”活動開展以來,西安市聚焦解決地下文物資源豐富導致考古任務重、建設項目推進慢等現實問題,創新建立大片區考古工作機制,統籌加強全市考古力量,強化重點區域考古服務保障,有效解決文勘工作堵點難題,提升土地要素供給效率,助推項目建設提速增效。近日,記者走訪西安市考古一線,採訪考古項目參與者和政府部門負責人,探訪當地有效提升項目考古效率的生動實踐。

  周秦漢唐,華夏風華。十三朝古都西安以其厚重的文化底蘊,成為一座享譽海內外的歷史文化名城。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西安文物古跡數量多、分佈廣、等級高,現有登記在冊不可移動文物點3246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428處,全市納入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的大遺址面積約383.73平方公里,佔城鎮開發邊界總面積的23.7%。可以説,西安埋藏地下的遺跡和文物,與城市建設區域高度重合,文物保護工作與城市建設發展密不可分。

  文物是歷史的見證,保護文物就是保護歷史。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妥善處理好文物保護與項目建設的關係,確保地下文物安全,對推動經濟建設、傳承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有著非凡的意義。

  全省“三個年”活動開展以來,西安市文物系統全面落實“先考古、後出讓”的考古前置工作,持續推進大片區考古工作,保障項目建設順利投産,為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注入新動能。

  變被動跟進實施為提前主動完成

  “先考古、後出讓”是近年來國家文物局主導推行的一項基建考古領域重要制度改革措施,目的在於有效解決基建考古面臨的部分問題。這一措施,把配合基本建設的文物審批事項由申請後審批改為申請前主動服務,將考古工作由被動跟進實施轉變為提前主動完成,達到項目建設前有效保證文物安全的目的。同時,文物部門與當地政府協調配合,實現建設用地“凈地出讓”,有效節省建設單位的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大幅縮減項目建設週期,有利於打造優質營商環境。

  “‘先考古、後出讓’政策是政府機構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的重要體現。在此基礎上,我們進一步加強機制創新,推行大片區考古工作機制。”7月5日,西安市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處處長陳斌説。

  2023年10月,西安市文物局聯合發展改革、財政、自然資源和規劃、住建等部門出臺《西安市配合基本建設考古工作實施方案》,配合製定西安市大片區考古工作實施細則、西安市大片區考古聯席會議制度等一系列規章制度,結合當地工作實際,構建起政府統籌、部門監管、區縣開發區分工合作的大片區考古工作機制。

  按照第一次西安市大片區考古聯席會議審議通過的《2024年大片區考古工作計劃》,未央區率先明確了團結片區和六村堡片區2個大片區考古項目。2023年7月,團結片區安置地塊建成交付。此前,未央區文物系統在團結片區籌建完成了一站式聯合考古基地,將36宗土地化零為整統一管理,統籌制定片區考古工作計劃;與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簽訂大片區考古工作協議,將整個片區打包整體申報,一次性通過所有審批流程,僅用半年左右的時間就完成了近1000畝安置地塊、1800余座墓葬的考古工作,極大縮短了項目考古工作週期,有力推動“保回遷”工作任務超前完成,讓群眾提前2年拿到新房實現回遷入住。

  “充分運用大片區考古的優惠政策,截至目前,我們已完成2823畝土地的文物勘探工作和1971畝土地的考古發掘工作。”未央區文化和旅遊體育局負責人張峰説。

  陳斌介紹,西安市文物系統今年重點在各行政區、開發區、産業園區、産業聚集區以及城市一體化示範區等有條件的區域範圍(原則上400畝以上)內,針對相對集中的多宗用地統一打包進行考古勘探、發掘工作,統一申報考古發掘證照,由原先的單一項目申報制變為大片區模式下的若干地塊、若干項目集中申報方式,為項目建設單位減少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

  全程跟蹤為項目建設排憂解難

  “2023年到2024年初,我們在西安泛想車城項目工地進行考古發掘工作,發現了周代馬坑、完整的西周陶窯以及帶銘文的青銅器等遺跡及珍貴文物,目前已進入文物保護階段。在這裡,我們根據發掘情況與施工方同步調整施工規劃,根據文物的不同特性實施了原址保護或打包搬遷方案。”7月7日,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辦公室主任、副研究員王艷朋告訴記者,“集中力量幹事情不僅效率更高,還能讓項目建設單位省心省力。”

  作為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考古領隊),王艷朋已參與了100多個考古項目的發掘工作,其中涉及教育、醫療、地鐵等重要民生保障項目。“此前在高新區開展考古發掘工作時,政府部門及建設單位組建了考古勘探聯合辦公室,負責前期協調和保障工作,以便我們能集中精力開展考古工作。”王艷朋説,“相比前些年,我們的工作流程和招標流程簡化、優化了許多。”

  “西安市文物系統不斷完善工作機制,服務保障省、市重點項目,實行‘一週一彙報、兩週一調度’工作制度,建立專項工作臺賬,銷號管理、限時督辦,對考古項目採取實時跟蹤的管理模式;推動文物部門與區縣開發區、建設單位聯動對接,安排工作人員主動赴全市各項目現場進行實地督導,常態化開展上門服務、現場辦公,加強溝通協調,統籌推進考古工作和文物手續辦理,並及時根據項目進展情況調整工作力量和工作計劃,確保項目考古工作和文物手續辦理有序進行。”陳斌介紹。

  今年,未央區制定了《基本建設工程考古勘探發掘工作流程圖》《基本建設工程文物手續辦理工作指南》《團結片區文勘發掘推進示意圖》,協調各部門和項目單位完善文物勘探手續辦理流程,加快項目建設進度。“我們實行‘每週文勘工作推進例會’制度,對每個項目實施清單管理,梳理‘四張清單’(問題清單、責任清單、進度清單、手續清單)挂圖作戰,對涉及文勘工作重點項目逐一進行研判,助力建設項目早落地、早投産、早見效。”張峰説,下一步,未央區將以“三個到位”舉措推動大片區考古工作加快開展。

  近期,考古工作人員在空港新城幸福裏十三期項目發現了1000多座墓葬。由於該項目屬於全市“保回遷”重點項目,時間緊、任務重,西安市文物局統籌安排,組織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在全市範圍內迅速集中專業力量,參與項目考古發掘工作;與建設單位充分溝通,按照建設計劃,有針對性地優化考古發掘順序,合理分區安排發掘時間。工作人員將考古區域分成3個地塊,在需要緊急發掘的區域投入最關鍵的人力、物力,全力保障項目建設進度。目前,第一個地塊已完成考古工作並移交建設方,剩餘2個地塊在緊張有序發掘中。

  “圍繞文物工作與城市發展相結合的理念,我們創新思路,積極推動讓文物活起來。比如鐘樓古井遺址,我們以6號線二期建設場地實際考古發掘的古井實物為主體,整體還原考古發掘現場,實現了對古井遺址實物的還原保護。這既充分展現了西安悠久的歷史文化,也有利於提升人們對歷史文化遺産的保護意識。”陳斌説。

  強化人才儲備和科研力量

  為基建考古提供人才和技術保障,西安市文物系統不斷加強考古專業技術人才儲備力量,與高校合作開展“實驗室考古”,探索文物保護的科學方法。

  王艷朋介紹,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原有編制54名。2020年9月,市委、市政府批准給該院增加35名事業編制及20名編制外聘,逐年通過面向社會公開招聘、高層次人才引進、基層單位調入等方式,合理擴充田野考古、文物保護、安全管理等人才隊伍。目前,全院專業技術人員佔總人數的82%。同時,西安市指導市屬考古機構逐年培養、逐年申報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優化考古專業人才結構、增加考古領隊數量。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每年組織新入職人員持續開展田野考古培訓以滿足實際工作需要;積極輸送考古隊員參與考古領隊培訓班學習,大力培養考古領隊;尋求與設有考古學相關專業的高校合作,建立人才培養機制或實習基地,既加大中青年科研骨幹培訓力度,又尋求多元化科研力量支持;參與文化遺産國際科研等合作計劃,統籌推進文化遺産領域人才培養。

  在高校,“實驗室考古”是一種具有科學性的文物保護方式。西安市文物系統加強與高校合作,以考古出土文物為研究對象,讓考古工作者在實驗室厘清文物的結構、材料、工藝、劣化機理,進而開展保護修復技術研究,讓深埋地下多年的文物得以還原。

  “實地考古完成後,我們‘實驗室考古’負責跟進完善相應的文保工作。”西北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考古研究團隊負責人楊軍昌説,“希望之後考古工作人員能對實地考古發現的文物打石膏包,讓我們能夠清晰地了解文物基本狀況,獲取原始信息,便於開展教學和研究。”據了解,該團隊目前正開展交叉學科研究,進行文物保護相關的人才培養,為考古事業添磚加瓦。(陜西日報記者 趙茁軼)

編輯:吳明玲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