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15件館藏文物登上央視《文博日曆》
來源:三秦都市報  |  2024-12-25 09:32:19

陜西15件館藏文物登上央視《文博日曆》

紅陶人頭壺(資料圖片)

陜西15件館藏文物登上央視《文博日曆》

西周鯉魚尊(資料圖片)

陜西15件館藏文物登上央視《文博日曆》

西漢塑衣式彩繪拱手跽坐女俑。 三秦都市報記者 趙爭耀 攝

  央視今年首次與112家博物館合作重磅推出《文博日曆》,這裡既有耳熟能詳的網紅館藏,還能看到尚未進入公眾視野的鎮館之寶。其中,陜西共有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等5家博物館的15件館藏文物入選《文博日曆》。

  新石器時代的“謎之微笑”

  “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先民製作了這件人頭壺,跨越歷史長河,至今仍容顏清晰。”這是央視《文博日曆》中對珍藏在西安半坡博物館的紅陶人頭壺的一段描述。

  紅陶人頭壺出土于商洛市洛南縣靈口鎮焦村遺址,是1953年當地村民在修建公房時發現的,整件文物高23釐米,底徑6.3釐米,壺體使用原始紅陶燒制而成,可以看到脖頸以上的“人頭”部分是由工匠手捏而成,其下的壺部分應該是用泥條盤築法製成。人頭部分與壺身渾然一體,人頭似微微仰望,面部柔和,嘴角微翹,似乎在微微一笑。陶壺整體呈高頸、鼓腹、小平底形狀,鼻梁修長,頭頂髮型乍一看像目前流行的“羊毛卷”。人頭壺由仰韶文化先民製作而成,造型古拙、手法簡練,藝術價值極高,是陶塑藝術的啟蒙作品,也是仰韶文化的“活化石”。

  對於人頭壺的造型和用處,眾説紛紜。有人覺得它眉目清秀、臉孔稚樸,展現了當時人類童年的純真,透著“謎之微笑”,“笑得像個6000歲的孩子”;有人認為它整體造型像是孕婦,壺身後背的斷面扁圓形管道用於向壺內注水,眼睛和嘴巴構成出水口,當注水時,“淚水”從眼睛流出,表達了母親含辛茹苦撫育孩子長大的艱辛。也有人推測這是盛酒的容器,因為人類釀酒的歷史已有8000年之久,而這件文物距今有6500年左右,當時酒是特別珍貴和稀有的,所以盛酒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青銅器裏的“動物世界”

  記者梳理髮現,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共有6件文物亮相央視《文博日曆》,其中何尊、秦公镈、逨盤、逨盉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明星”文物,象尊和西周鯉魚尊則鮮為人知。

  象尊,1974年出土于寶雞市茹家莊墓地一號墓,時代為西周中期,整件銅尊形似一隻肥碩豐滿的大象,為酒器。其腹部中空,背上有方蓋,與象身以銅環相連,使蓋子可開啟而不脫落。大象兩個圓耳高高聳起,鼻子高揚,嘴巴微張,露出象牙,四足粗壯矮短,象尾自然下垂。器蓋裝飾卷體蛇紋,器身裝飾鳳鳥紋,以雲雷紋襯地,紋飾佈局極為巧妙奇特。這件象尊不僅造型獨特,其設計也十分科學合理,工匠巧妙地利用象身體的各個部位,將上卷的象鼻設計成流,與腹腔相通,短小頑皮的象尾則恰好成為器物的鋬手。尤其是象鼻的設計極具科學性,象鼻的高度與象背處在同一水準線上,中間有圓孔,與體腔相通,這樣即使尊內注滿了液體也不會從象鼻溢出來,與現在的連通器原理恰好吻合。考古發現,在距今3000多年的黃河中下游平原,有著龐大的野象群分佈。這件象尊出土于寶雞茹家莊西周墓,再次印證了3000年前寶雞一帶氣候濕潤、溫暖,確有大象生活過的痕跡,為研究氣候的歷史變遷提供了資料。

  “魚很早就走進了人類的生活,半坡魚紋是我們最熟知的例子。青銅器上有魚紋出現並不普遍,像鯉魚尊這樣立體的鯉魚造型是首次發現。”據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工作人員介紹,青銅鯉魚尊也是一件盛酒器,腹內中空,酒水可從魚背處帶蓋的長方形尊口注入,開啟的魚口可將酒水倒出。魚腹下有雙手捧腹作負重狀的4個“大力士”,表情誇張、生動有趣。

  被公認為最漂亮的女俑

  “漂亮警告!我種草了她的漢服……”作為漢景帝陽陵博物院的鎮館之寶,西漢塑衣式彩繪拱手跽坐女俑以笑不露齒的“素顏係天花板”形象登上央視《文博日曆》。

  “鵝蛋臉、丹鳳眼,櫻桃小口,前額中分,挽髻頸後,肩下分出一縷,看似不經意,實則飄逸脫俗。”漢景帝陽陵博物院的講解員告訴記者,1997年,這件被公認為最漂亮的女俑出土于漢陽陵東區陪葬墓園中的周應墓,是國內目前表現漢代女子形象文物中保存最完整、姿態最優雅、粧容最精緻、神情最美妙的一件。她身著素色三重曲裾深衣,係有褐色腰帶,領口、袖口飾以朱紅錦緣,這是當時上流社會最時尚的款式,有著濃厚的楚文化審美氣息。( 三秦都市報記者 趙爭耀)

  ◆新聞連結◆

  登上央視《文博日曆》的陜西文物分別是: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珍藏的西周鯉魚尊、逨盤、秦公镈、何尊、象尊、逨盉;漢景帝陽陵博物院珍藏的西漢塑衣式彩繪拱手跽坐女俑;陜西歷史博物館珍藏的鴛鴦蓮瓣紋金碗、葡萄花鳥紋銀香囊;西安半坡博物館珍藏的人面網紋彩陶盆、人頭壺;西安博物院珍藏的勾連雲紋玉杯、彩繪小憩騎駝俑、鎏金走龍、三彩騰空馬。

編輯:吳明玲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