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甘村舊石器遺址遠景
一批頗有研究潛力、可望在解決舊石器考古重大學術問題方面帶來新突破的舊石器遺址陸續被發現,如陜西榆林佳縣的倍甘村遺址。2月7日記者從省文物局獲悉,自2024年5月“四普”工作全面啟動以來,至2024年12月底,我省舊石器專項普查隊已經完成近150處“三普”以後新發現舊石器遺址普查及資料錄入工作,將對遺址所在市縣後續舊石器文化遺産的保護工作提供翔實的科學資料和依據。
在“四普”舊石器專項調查中,在倍甘村遺址採集石製品80余件,初步推斷年代屬晚更新世中晚期。石製品岩性以石英岩和燧石為主,類型包括石核、石片、工具、斷塊與片屑,主體為簡單石核—石片技術産品,同時也存在一定的細石器技術産品。
倍甘村遺址位於陜西省榆林市佳縣坑鎮倍甘村,地處黃河西岸的二級階地上,面積接近14000平方米。此次發現的與細石葉剝取有關的細石核為探尋榆林乃至陜西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細石器遺存提供了寶貴的線索和實物證據。
什麼是細石器技術?專家解讀到,它比傳統舊石器多了加工步驟,説明這個時期人類的心智提升了。傳統的舊石器很粗糙,形狀不規則,細石器用打擊法打出的細石核、細石葉及其加工品。作為舊石器時代晚期開始出現的一種全新的石器技術産品,細石器體型小、便於攜帶,非常適合狩獵採集人群在尋找食物等資源時隨身攜帶和保留。
這個發現為探索該地區細石器技術起源與擴散、人群遷徙與交流、環境變化與生態適應、舊石器文化發展演進以及舊—新石器時代過渡等重要科學問題提供了彌足珍貴的資料。
記者了解到,我省是我國最早發現舊石器文化遺存的省份之一,三秦大地獨特的地形地貌和多樣化的氣候類型為早期人類的生存演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陜西充分發揮中國科學院研究人員在陜長期從事舊石器考古工作的優勢,特別組建了舊石器專項普查隊,開展陜西“四普”舊石器遺址的普查工作。記者了解到,這是因為埋藏舊石器遺存的地層年代普遍比較久遠,辨識打制石器需要具備專業的舊石器考古基礎知識和研究素養。隊長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王社江擔任,副隊長為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張改課。
除了陜西榆林佳縣的倍甘村遺址等,還有獲評2024年陜西六大考古新發現的石川河流域舊石器時代遺址群,其填補了渭北中部廣大地區舊石器遺存發現的空白。
目前,在全省各級普查辦的大力支持下,陜西舊石器專項調查工作穩步推進,力爭在2025年5月底之前全面完成“三普”以來新發現舊石器遺址普查及資料錄入工作,力求發現更多的古人類舊石器文化遺存,為陜西的文物保護、闡釋利用以及未來的科學研究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文/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張瀟 圖/陜西省文物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