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建設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以下簡稱“會議”)在北京舉行,楊淩示範區再一次站在了農業領域高品質發展的“聚光燈”下。這座以“農科”為基因的創新高地正著力打造旱區農業新質生産力策源地,走出一條依靠科技創新驅動農業現代化的先行之路。
作為我國首個國家級農業高新區,楊淩示範區成立近28年來始終緊盯“核心示範、帶動旱區、服務全國”的戰略定位,紮實推動我國乾旱半乾旱地區現代農業發展。此次會議首次提出“三個迫切需要”,展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楊淩在農業科技創新、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産品穩定安全供給和應對全球農業科技競爭三個方面寄予的深切厚望。這既是壓力,也是動力;既是對楊淩作出貢獻的肯定,也為楊淩下一步發展指明瞭方向。
農業科技,人才賦能。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核心技術只有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贏得發展的主動權,而攻克核心技術就少不了人才支撐。作為科教資源稟賦的城市,楊淩示範區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協同創新,不斷推進楊淩在農業科技創新領域的發展。例如,針對旱地水資源短缺、供水保障不足等問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推出“旱地綠色智慧集雨補灌技術”,充分挖掘了雨水資源潛力,增加了旱地農田糧食産能,有效解決了旱作農田“卡脖旱”“救命水”等制約農田産能提升的瓶頸性問題。從農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到農業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再到農業技術攻關的創新源,楊淩以大學強大的科研實力為支撐,緊密圍繞旱區農業發展需求,不斷匯聚、培養複合型創新人才著力打造旱區農業新質生産力策源地。
糧食安全,良種為先。近年來,楊淩堅持探索種業高品質發展的可行路徑,目的就是讓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走進國內種業行業內首個大規模無極調光自動化溫室,中國中化先正達集團中國楊淩技術中心實現了玉米一年種近五季的育種週期,達成了七八個月內創制數十萬株育種材料、僅用1—2代即可完成目標品種的性狀改良的育種目標。從研發、選育,到擴繁、推廣,先正達集團中國楊淩技術中心與楊淩示範區協同發力,為種業發展“探路尋道”。
無極調光LED自動化溫室,實現幼苗快速生長,縮短育種週期
全球競爭,智慧發展。當今時代下,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迅猛,各行各業與人工智能技術的互動愈加頻繁,想在全球農業科技領域博得一把交椅,智慧農業是不可忽略的發展方向。楊淩智慧農業示範園通過搭載多模態感知技術的AI小棚系統,實時採集溫濕度、光照、土壤墑情等數據,聯動“風棉水肥藥”一體化系統精準調控溫室環境,成功構建“感知-認知-決策-執行”閉環框架,為農業新質生産力的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
此外,楊淩積極發揮省部共建體制、區校融合的優勢,加強制度創新、開放創新、管理創新,推動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深度融合,建立“專家聯産業、科研聯生産、企業聯市場、部門聯政策、黨員聯群眾、書記抓典型”工作機制,為著力推動科技賦能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在“五聯一抓”的工作機制下,楊淩54個行政村用實際行動打造出一個個生動的鄉村振興發展“新樣板”。其中,揉谷鎮權家寨村通過配套先進的節水灌溉系統、金銀花烘烤房和金銀花晾曬場等,讓金銀花成為權家寨村增收致富的“黃金”産業、支柱産業;田西村以發展紅薯育苗和種植為主導産業,實現了“村強民富”;崔東溝村打造五種“田園養老”模式,推動了鄉村旅遊業的發展。
揉谷鎮權家寨村村民正在採摘金銀花
從秦川腹地到世界舞臺,楊淩示範區正以“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幹”的作風,書寫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答卷。隨著省部共建合力持續釋放、自貿試驗區改革縱深推進,這座農科新城正以“頂天立地”的姿態——頂起糧食安全的天,立穩産業振興的地,在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新征程上譜寫新的篇章。(文 陳楠 圖片來源 楊淩示範區管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