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智慧管山提升數字秦嶺含“綠”量
來源:西安日報  |  2025-04-09 09:40:44

西安市智慧管山提升數字秦嶺含“綠”量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50409091251

4月8日,披上綠裝的秦嶺北麓鄠邑段,生態之美一覽無余。 (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郝鐘毓 實習生 郝雨辰一 攝)                                             

  巍巍秦嶺,悠悠祖脈。

  蔥鬱的森林覆蓋著綿延的山脈,這裡是大熊貓和羚牛棲息的家園;清澈的溪流蜿蜒流淌在溝峁間,成為朱鹮和白鷺生存的“港灣”;湛藍的天空飄浮著悠悠白雲,成為三秦大地上一道美麗風景。

  背依青山,坐落在秦嶺北麓的西安市鄠邑區秦嶺保護總站,是西安市守護秦嶺生態屏障的數字化總基地。這裡,通過全天候無死角“智慧管山”,為秦嶺建起一張數字監測網。

  巡航“衛士”自動飛行 風雨無阻

  4月8日上午,在鄠邑區神水峪峪口,女“飛手”楊瓊在一處開闊地停車後取出專業無人機。隨著無人機騰空而起,森林、地貌在遙控螢幕上盡收眼底。

  “我平時的工作就是日常巡查,主要是利用無人機觀察工作人員去不了的山地、林地以及危險地帶。一次至少巡飛60分鐘。無人機覆蓋範圍廣、定位精準,航拍能完全克服生態環境監管巡查中的地理條件限制,讓我們的巡查事半功倍。”楊瓊説。

  除了20多架無人機外,總站的不同區域還分佈有8個機場,停放著功能更加強大的自動巡航“衛士”。它們會根據設定自動開啟巡飛模式,任務完成後自動返航並充電,還可以自動建模,將從空中不同角度拍攝的視頻實時傳輸回指揮中心,即使雨雪天氣也能“在崗”。

  全民護山 打造“秦鄠衛”公益志願服務品牌

  在西安市鄠邑區秦嶺保護總站寬敞明亮的指揮大廳裏,巨大的螢幕上有地圖、監控畫面及數據,兩側的工作人員正在操作電腦。

  “網格員你好,請問今天有什麼發現嗎?”連線中,身處現場的網格員王小英回復指揮大廳的工作人員:“暫時沒有,封山控峪期間,勸返了兩輛進山車輛。”

  據西安市鄠邑區秦嶺保護局(林業局)黨委書記、局長滑益平介紹,鄠邑區保護大秦嶺總平臺“一站三中心”正式投用後,平臺綜合運用大數據、雲計算、AI識別等數字化手段匯集秦嶺區域各類數據,已實現對秦嶺保護區的自動化、智慧化動態監管。

  通過整合包括護林員在內的專兼職網格員,鄠邑區已組建起110余人的網格員巡查隊伍,以網格化為人防基礎、網絡化為技防補充、志願化為聯防拓展,形成網格巡山、智慧管山、全民護山的模式。

  聚力打造“秦鄠衛”公益志願服務品牌,鄠邑區成立秦嶺保護公益志願聯盟,招募志願者組織98家,連續3年開展峪口峪道認領,聘任秦嶺保護公益性“民間林長·民間網格”341家,每年開展志願服務活動300多期,讓秦嶺保護真正成為全體市民的共同認知和自覺行動。

  高空“鷹眼”瞰秦嶺 電子沙盤也“智慧”

  在鄠邑區秦嶺保護智慧管控中心,電子沙盤格外引人注目。據介紹,這個以高清衛星遙感影像和高程模型為基礎打造的電子沙盤,集合了地理信息、基礎數據、綜合監管及生態成效4大類、22項、3萬餘條各類基礎數據,不僅可以為網格員的日常巡查及圖斑核查提供準確的坐標信息,還可以通過影像對比發現重點點位環境的整體變化情況,實現動態監測。

  現在,控山還有了“鷹眼”和“飛毛腿”。仔細看山頂,可以發現高度不一的F型“鷹眼”。在鄠邑區,這樣的“鷹眼”,幾乎覆蓋了人員分佈密集及活動頻繁的所有區域,可有效監控布設點位周邊10公里範圍,3公里內可高清識別,再輔以無人機定時動態巡查,輕而易舉便能發現“五亂”隱患。

  “綜合運用衛星遙感、無人機、地面監控系統等手段,我們已織起天、空、地立體監管網絡,大大增強了管理治理能力,為守護綠水青山注入了數字科技的充沛動能。”滑益平説。(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高樂)

編輯:吳明玲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