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中共陜西省委宣傳部、陜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持續深化‘三個年’活動、聚力打好重點領域攻堅硬仗”系列新聞發佈會,楊淩示範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何玲,楊淩示範區黨工委委員、楊陵區委書記李函,楊淩示範區外辦主任、上合辦常務副主任馬靜,楊淩示範區工業和商務局局長李繼廣出席,以“奮力打造旱區農業新質生産力策源地、高品質建設楊淩示範區”為主題介紹有關情況。
科技創新是發展農業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素。楊淩示範區著力構建“實驗室+研究院+基地”三位一體創新平臺體系。作物抗逆與高效生産、水土保持與荒漠化整治全國重點實驗室完成重組,旱區農業陜西實驗室核心技術攻關全面推進;未來農業研究院進入主體功能平臺建設關鍵階段,成為引領農業前沿學科交叉研究的主陣地;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楊淩)中轉隔離基地建成投用,國家肥料微生物種質資源庫等一批特色平臺相繼落地,聯合華大基因、華智生物等企業,推動生物育種向4.0時代邁進。
成果轉化是培育農業新質生産力的關鍵環節。楊淩示範區不斷完善成果轉化配套服務,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改革。進一步總結推廣秦創原農業創新驅動平臺做法經驗,啟動建設中國楊淩農創匯,加快打造旱區農業科技成果孵化器和技術成果交易集散地。今年以來,累計徵集“三項改革”科技成果100項,完成技術合同認定登記75項、交易額4.1億元,同比增長39%。楊淩示範區探索“企業出題、團隊解題、基地示範”的科技成果轉化推廣模式,聯合推進農業科技成果高效轉化。今年以來,創建省級“千萬工程”示範村7個,示範區農林牧漁業産值、農業增加值增速均居全省第一,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全省第二。
産業培育是發展農業新質生産力的重要支撐。楊淩示範區深入實施産業基礎再造和産業鏈提升工程,抓培育、優環境、建集群,推動産業鏈和創新鏈深度融合。強化企業培育質效。完善“眾創空間(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産業園區”的全鏈條式孵化培育體系,每年舉辦全國現代農業創新創業大賽,秦創原楊淩旱區現代農業高能級科創孵化器累計孵化企業1300多家,培育規上企業40多家。紮實推進科技型企業“登高、升規、晉位、上市”四個工程,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突破20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50家。
高水準對外開放是培育發展農業新質生産力的必由之路。楊淩示範區依託上合組織農業基地,聚焦“交流、培訓、示範”主體功能定位,成功舉辦2025上海合作組織減貧和可持續發展論壇楊淩分論壇、中國—中亞農業部長會議等20多場國際活動。高效開展各類農業涉外培訓,累計為上合國家培訓農業官員及技術人才2400多人,培養碩博士留學生300余名。依託10個境外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先後派出73批次、190余名專家團隊,完成小麥、玉米、大豆、蘋果等13大類115個優良品種的品比試驗和高效栽培技術集成與示範。充分發揮自貿區和綜保區疊加優勢,創新構建“需求對接—産地直供—平臺賦能”跨境果品供應鏈體系,首次通過空運將藍莓出口莫斯科並以人民幣完成跨境結算,實現農産品國際貿易與跨境支付雙突破。今年已累計向哈薩克斯坦、俄羅斯、越南、泰國等10多個國家輸送優質鮮果130櫃2990噸,1-4月,進出口總額達到4.7億元。
下一步,楊淩示範區將緊緊圍繞“奮力打造旱區農業新質生産力策源地”目標,搶抓機遇、乘勢而上,開創履行國家使命和高品質發展新局面,努力為服務農業強國建設、譜寫陜西高品質發展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文 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