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鐘綠色休閒圈”已經形成,“一刻鐘便民生活圈”不斷滿足群眾高品質、便捷化的消費需求,城鄉人居環境不斷改善,群眾幸福指數持續提升……
美麗渭南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內在氣質,也是一座城市最亮麗的底色。近年來渭南市將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作為提升城市品質、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抓手,通過持續優化城市環境、完善基礎設施、提升服務水準,推動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讓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5月23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京勝利召開。中央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領導小組授予渭南市“全國文明城市”稱號。
如今,在渭南這片土地上,文明基因正煥發新生。
初夏的沋河碧波盪漾,橫跨兩岸的南小橋正加緊提升改造。作為連接渭南新老城區的交通動脈,南北小橋同步啟動的“蝶變工程”是當地城市更新的一個縮影。渭南已完成改造的北小橋以35米寬的雙向六車道全新亮相,橋面新增的立體綠化帶與沋河生態景觀相映成趣,南小橋預計明年建成通車。
“早上起來心情都好,你看這車來車往,人來人往的橋都寬敞得很。”市民王愛莉説。
綠意盎然的渭南
“咱南小橋現在正在修,那邊一旦修起來的話,比這邊還多兩個車道,那這個出行各方面就更方便了。”市民張月秋説。
渭南市以“民生溫度”提高“文明高度”,累計對外建成綠地廣場52個,打通34條城市“斷頭路”,建成17個主題公園和52處口袋公園,完成128個老舊小區改造提升。
漫步在渭南的大街小巷,城市顏值正變得愈發清新秀美 ,破損小路變得平整寬闊,車輛停放整齊有序,小區亂搭亂建現象消失,樓道“牛皮癬”被逐步治愈,背街小巷煥然一新…… 處處瀰漫著文明的氣息,散發著文明的香氣。
在“書香渭南”建設與文明城市創建進程中,渭南市圖書館以閱讀推廣為抓手,深耕文化浸潤與育人功能,全力打造群眾滿意的文化空間,通過定期舉辦親子閱讀分享會、趣味知識競答、經典誦讀等多元活動,以書香沁潤文明。
渭南市圖書館
“咱們這個館環境特別好,區域也比較大,上自習很安靜,服務也好,整個氛圍都很溫馨很舒心。”市民陳琳説道。
在渭南,從窗口服務到社區志願活動,處處都能感受到城市的溫度。“東秦新青年”宣講團深入社區田間,開展理論宣講300余場。同步推進的“放管服”改革,實現企業開辦“一窗通辦”,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從窗口微笑服務到身邊志願活動等,讓我們切實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心關懷。”市民徐山説道。
志願服務
從倉頡造字的文明曙光,到“千人觀察團”的治理創新;從仰韶先民的陶器紋樣,到“指尖觀察”的數字化治理,渭南的文明創建既是一場跨越千年的文化接力,更是一場全民參與的生動實踐。“文明不是‘面子工程’,而是讓每個渭南人感受到‘此心安處是吾鄉’。”如今,這座古城正以“華山風骨”的堅韌與“渭水襟懷”的包容,讓文明之風吹拂秦東大地。(文/圖 吳明玲 索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