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和阿拉木圖,相距三千多公里,一個在秦嶺腳下,一個在天山腳下,有著完全不一樣的風情和氣質。一輛沿著古絲綢之路奔馳的列車,跨越50多個小時的時間,將兩座城市串聯在了一起。
列車途中的新疆美景。
阿拉木圖街景,雪山近在眼前。
阿拉木圖街景。
裝飾精美的列車。
阿拉木圖當地民眾向人文列車上的旅客熱情打招呼。
一千多年前,是否也曾有這樣一隊人?他們從長安出發,帶著長安的絲綢、茶葉,也許還有長安的服裝、舞蹈、書畫,甚至還有長安的草藥,沿著絲綢之路,穿越沙漠,穿越茫茫的戈壁灘,最終來到了阿拉木圖。不過千年後,一列開往阿拉木圖的專列從長安啟程,穿越甘肅、新疆,出霍爾果斯口岸,歷時三天兩夜,最終來到了阿拉木圖。他們不僅帶來了西安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帶來了精彩的演藝,嘹亮的秦腔,長安的攝影、書法、美術作品,還帶來了中國的中醫藥文化。
在人文集市上,阿拉木圖當地小朋友和身著華服的西安演員合影。
秦腔名家惠敏莉與搭檔帶著精彩節目亮相西安—阿拉木圖人文旅遊交流周。
秦腔臉譜展示吸引當地民眾。
在人文集市上,阿拉木圖當地民眾體驗木版年畫製作。
在人文集市上,阿拉木圖當地民眾體驗非遺剪紙。
在人文集市上,阿拉木圖當地民眾體驗中醫藥香包。
在人文集市上,阿拉木圖當地民眾跟隨八段錦表演一起鍛鍊。
阿拉木圖當地民眾和八段錦表演者合影留念。
為期一週的時間中,從人文交流集市上非遺項目體驗到的“針尖上的細膩”,到中醫文化體驗的“草本裏的溫暖”,從中哈兩國足球運動員“賽場上的默契”,到文博考古交流的“歷史裏的共鳴”,此次人文旅遊周幾大主題活動輪番登場,恰似一串串聯起中哈文明的“珍珠”——既讓世界看見西安作為“中華文明重要標識地”的底蘊,也讓中國讀懂阿拉木圖作為“中亞文化樞紐”的魅力。
人文集市上,哈薩克族民族服飾吸引人。
專列上二百餘位旅客,絕大多數是第一次來到中亞,第一次感受阿拉木圖這座城市的魅力。雖然這裡離海很遠,但這裡綠意盎然,仿佛從森林裡長出來的城市一樣。天是調不出的藍,遠處天山安靜矗立,街邊的林蔭道哪怕盛夏也讓城市帶有絲絲涼意,整座更是乾淨如斯,哪怕遲遲倒不過來的三個小時的時差,看到滿眼綠色,也會覺得疲憊被風景帶走了點。
阿拉木圖當地特色紀念品商店。
阿拉木圖當地特色餐廳。
在阿拉木圖當地農貿市場,商販們把貨品擺放得整整齊齊。
阿拉木圖生活節奏很慢,儘管也有外賣小哥,但不是像西安那樣滿街穿梭,甚至有人步行送外賣。這裡的錢被稱為堅戈,1元人民幣大概能換70堅戈,於是,本來只換了500元人民幣的我們在這裡都成了懷揣幾萬元的“富翁”。這裡街頭常見咖啡廳、西餐廳和西式快餐廳,而且都各有風情。這裡的小超市臨街而開,卻有著西安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小賣部的感覺。
阿拉木圖適合走馬觀花的景點打卡,也適合深度遊覽細細品味。只是,陜西的人們都戀家,雖然這座小城很靜謐,但我們也常在思念長安的繁華。一條絲路兩座城,火車帶來中亞的風,讓來自西安的我們感受中亞的風情,也讓阿拉木圖感受到了長安的文化。願古老的絲路能夠繼續承載人類的文明和夢想,讓兩座城市共同進步,攜手前行。
文/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張靜 楊明 圖/視頻 西安報業全媒體首席記者 翟小雪